浙江大學生陪伴留守兒童 用愛“穿越”百公里外大山
圖為孩子們給大學生寫信。 杭電提供
入冬以來,位于大山深處的浙江麗水青田北山鎮寒風凜冽,但當地北山學校迎來一群遠道而來的大朋友,最高興的其實是該校五年級的16個孩子,原來這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下稱“杭電”)的一群大學生與250公里之外的青田山區孩子的約定,他們之間也早已形成近乎親人的關系,究其原因,是因為近兩年來,他們“一直在一起”。
而這樣緣分,其實還可從兩年前杭電人文與法學院老師周鋒在青田縣掛職團縣委副書記談起。當時,周鋒主持了一個叫“青田縣留守兒童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的課題。
他發現,青田北山鎮位于庫區,那里的留守兒童很多。北山學校是當地唯一的學校,只有100多名學生。“其實孩子們的家庭經濟條件也不算差,但學校70%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相比物質條件,他們最缺的還是精神上的陪伴。”
“孩子們需要陪伴,杭電可以做些什么?”周鋒把想法告訴了杭電人文與法學院的青協,該組織很快組建了“我和青田有個約”項目小組。
大學生們思路很活絡,他們根據這些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大伙伴陪小伙伴視頻聊天室”“給孩子們手寫信”“我薦書你來讀”等平臺載體。
“畢竟兩個學校離的太遠,經常去看這些孩子不太可能,但視頻聊天容易實現,寫信更容易傳遞情感,只要有心,空間距離的阻隔容易克服。”當時的項目小組負責人劉丹青說。
有了思路,項目小組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報名的有幾百人,經過面試遴選,21名“愛心大使”很快到位,組成了“我和青田有個約”特別小分隊。
兩年過去了,“我和青田有個約”陪伴的第一個班21名小學生已經畢業,現在對接的是五年級一個班,共16名學生。現在的視頻聊天頻率是每兩周一次,時間在周五晚上的6:30到9:00,實現1對1聊天。
“視頻聊天接觸下來發現,一些孩子調皮但沒什么品性問題,他們就是太孤獨了,他們太需要傾訴對象了,有時調皮是為了引起關注。”小分隊成員耿博媛說。
小分隊成員李潔在聊天過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被強烈需要”。一次視頻聊天中,她發現和她對接的學生劉娉娉的背后,是老師在給一個同學過生日,同學們都在吃蛋糕,她問劉娉娉怎么不去吃蛋糕。“我不想吃蛋糕,我想和姐姐聊天。”這句話讓李潔心里一顫,“每次聊天的時間不長,但對孩子們卻意味著很多,他們太需要心靈溝通了。我們做的事其實也不是小事。”
小分隊負責任人俞李笑說:“雖然平常就是和留守兒童們視頻聊天,互通互信,有時直接去看看他們,但越做越發現這不是一件小事,杭電學生一屆又一屆,我們要把陪伴關心傳承下去,和北山學校的一屆屆學生結對交心,讓孤獨的留守兒童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陪伴、關心一直都在。”
俞李笑希望能呼吁更多的大學生參加到“陪伴留守兒童的行動中來”,“我們雖然不能在物質上資助他們,但能陪伴他們一起長大,做他們靈魂伙伴,將愛傳承下去。”
據了解,杭電校團委等相關部門目前已經加入,正在從物質體系等方面給予支持,讓“我與青田有個約”行動輻射到更多留守兒童身上。(謝盼盼 葉璟 程振偉)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