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延慶永安古鎮縉山書院

2017-09-01 18:24:53      來源: 京郊日報

縉山書院匾額。

“儲為國器”匾額。

書房。

說起京郊延慶地區的書院,除了此前介紹的冠山書院之外,在永寧古鎮還有曾經興辦的縉山書院,其大概發軔于清代中期,算起來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了。

古式的門樓

順著永寧古城一條街,轉過古城歷史悠久的地標建筑——玉皇閣,再往東行走大約百余米,就來到了昔日“縉山書院”的舊址。書院坐北朝南,據歷史記載,正門是棟頗為雄偉壯觀的古式門樓,青磚磨縫,甬孔蓋頂,玉帶房脊,鐫刻著“縉山書院”四個燙金大字。門垛前有方磚鏤刻小篆,右邊是“既聚墳典”,左邊是“亦集群英”,意思是這里既收藏了古今的名著典籍,亦匯聚著成群的文武英才??上В@些均在歷史的塵煙中被毀失殆盡。不過,近幾年,當地政府部門又按照過去留下來的老照片資料,在現在的大門位置重新進行了復建,如今經過再次復建的門樓,看起來頗有氣勢,給人一種古樸渾厚的感覺。

進了大門,走進書院,行走在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南北走向布局的兩進院落之間,端詳著青磚黛瓦的古色古香,悠遠的古風古韻撲面而來。碧綠青翠的松柏楊柳,紅綠相間的灌木花草,構成了一幅和諧而美麗的圖畫,著實耐人尋味。

御批的書院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為道光二年壬午科進士、江蘇吳縣知縣,最終官至貴州松洮同知(明清時官名,為知府的副職,正五品)的永寧地方士紳胡先達,引疾家中,他覺得州城延慶的冠山書院讓州城附近的學子受益,永寧地區沒有書院不利于東部人才培養,于是效仿芮泰元,自己帶頭捐獻,同時協同當地富室,多方捐田集資,共折合白銀4557兩,買下了已經裁撤掉的永寧縣巡檢署之地,在永寧阜民街創建了書院,辦起了義學。因為城北邊有主峰突兀巍峨的縉陽山(俗稱佛爺頂,延慶八景之一——縉陽遠眺即在此地),乃原永寧縣鎮縣之山,所以書院取名為“縉山書院”。

書院初創時,基礎施工改造以及準備教學用具,共計花費了白銀645兩。余下錢兩、收取廟田地租、州官賞賜等用之發商生息,作為書院的日常經費開銷。書院開設的課程有《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性理字訓》、《童蒙須知》和四書五經等,主要進行讀書習字和作文教學。招收的學生多是府試落第子弟,到考試的時候,由書院山長(校長)帶領著到宣化府(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進行考試,凡是錄取者就成為秀才。

書院建設的詳細情況均鐫刻在傳世石碑《縉山書院章程》中,現存永寧,文載光緒州志?,F在,在書院過廳的前額,有一塊“縉山書院”橫匾,以及今日永寧本地書法家吳廷方先生書寫的“儲為國器”橫匾,兩塊橫匾均為藍底金字,似乎依然向世人展示著古代書院的風采神韻。品味“儲為國器”四個大字,足可見古人辦學時的遠大憧憬,著實令后輩學人慨嘆當時辦學者的博大胸懷。據載,縉山書院曾因經道光皇帝的御批,所以又被稱為“御學”。

書院的變遷

一百八十多年來,縉山書院也是幾易其名,在坎坷中不斷發展。戊戌變法后,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周文藻署延慶州事,到任不久即聘請永寧鄉紳池光斌、舊縣鄉紳袁華林創辦新學,也就是在新學的影響之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縉山書院也改修為單級學堂,名為永寧高等小學堂,主要進行讀書、習字、作文三方面教學,當時已有講堂3間,宿舍3間,余房20余間,很具規模。

民國八年(1919年)又改名為永寧高級小學校,當年因學生增加又設分校兩處,一處在東街文廟內,另一處在西街西大廟內。一年后,教師許儒霖不畏封建道德束縛,興辦女子班,該班就設在和平街中部的關帝廟內,后來女子班遷入小學東院。學校在原址擴建,兩分校合并到原校,日本侵華時期更名為永寧鎮立兩級小學,日本投降后,1945年9月改造為完全小學。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不斷擴大完善,原校址向北擴成兩進院落,設南北兩處分校,教學班達25個。學校1956年曾成立過中學班,一年后分離出去建為中學,兩年后,學校改稱永寧小學。

邁入新世紀,在均衡教育發展理念的大環境下,2012年永寧小學與永寧中學合并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永寧學校,而小學舊址又改建為延慶農村地區第一所獨立直屬幼兒園——永寧幼兒園。

想想現在如蓓蕾吐蕊般的幼兒們,能夠在百余年歷史的“縉山書院”里快樂生活與學習,從小就沐浴熏陶著書院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應該是多么讓人幸福羨慕的一件事兒啊!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縉山書院辦學歷程稱得上是“滄海桑田”。但不管怎樣,當地人尊重文化、崇尚知識的理念可見一斑?;蛟S正是有了這樣濃厚的文化積淀,才讓永寧古城這方土地多了一份文化的智慧內涵??N山書院根植于鄉土古鎮,歷經風雨洗禮,曾經培養了數萬名學子。在每一個不同的時期,學子中都不乏各行各業的棟梁之材,師生們都在一言一行中不斷傳承著縉山書院所積淀下來的厚重文化底蘊。

逝者如斯,但縉山書院的遺風遺韻猶存……漫步在書院之間,清風徐徐吹來,仿佛傳來了當年學子們的朗朗讀書聲,仿佛對我述說著書院教化蒼生的歷史功績。遙想家鄉的先哲們把傳播知識的夢想寄托于屈指可數的書院,殊不知在漫漫進化的歷史長河里,只有讓更多的人掌握科學文化,才能成為加速推進社會文明建設的不竭動力。書院文化或許同其遺址與碑刻一樣,早已成為文化的一種象征。但是,追求知識、崇尚科學的精神在縉山腳下,在我們每一個后輩學人們的腦海里,縉山書院無論從建筑風格風韻上,還是從文化內涵影響上,都已經留下了雋永鮮明的烙印。

標簽: 延慶 永安 古鎮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