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燈組以山水、亭臺樓閣、卷軸、仙鶴、牡丹花等元素表現出美麗山水的價值攝影/楊政興
飛馬造型的燈組展現當年古道繁榮景象,與元宵節“超級月亮”交相輝映 攝影/記者 林輝
游客在“京西古道歡迎您”燈組前合影留念攝影/記者 林輝 攝像/記者 李娜
關注元宵節燈會
賞燈、猜燈謎、看花會展演,正月十五的夜晚,市民在京西體驗民俗“鬧”元宵。北京青年報社與門頭溝區合作,攜手門頭溝“京西古道第一村”水峪嘴村打造京西古道燈會,首次加入陳家莊村大鼓會、炭廠村太平鼓、澗溝村秧歌等民俗表演,京西古韻伴奇幻彩燈,讓市民在京西古道上熱鬧過元宵。
家門口逛燈會看非遺大戲
昨天16點,京西古道風景區的古道劇場內,一曲歡快悠揚的“歡慶”古箏曲,拉開了京西古道元宵節燈會的序幕。古箏演奏師張旭、熊晗奕齊奏,婉轉低沉的琴音與京西古道光華流轉的彩燈猶詩似畫,意境深遠。演員中,還有兩名門頭溝大峪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譚欣妍、張悅瑤,她們特意因為今天元宵節選擇了“荷塘月色”“漁舟唱晚”“云水禪心”等曲目表演。
觀賞完了“靜”的演出,陳家莊村大鼓會、炭廠村太平鼓、澗溝村秧歌、水峪嘴村廣場舞這四檔花會展演也在5點開啟。值得一提的是,炭廠村太平鼓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亮相京西古道燈會。舞者手持團扇形狀的太平鼓,手柄處的鐵環,隨著擊鼓聲嘩嘩作響,舞姿千變萬化。
“原來村里沒有這些文藝演出,看個戲都要跑到一公里外的隴駕莊村,更別說看非遺的京西太平鼓了。”53歲的水峪嘴村村民郝德臣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以前想看到非遺京西太平鼓需要到三公里以外的龍泉霧村,現在村里文化發展了,家門口就能看到非遺表演。“京西太平鼓是我們門頭溝的傳統文化,民間打太平鼓,是對太平盛世、國泰民安及安樂生活的追求與企盼。”郝德臣從小就喜歡看表演,這樣的傳統文化演出“接地氣”,更有年味兒。“印象里,村里從來沒辦過這么大的燈會,又能賞燈,又能看表演,特別開心。”
元宵燈會賞“天下第一燈”
看完了演出,自然少不了元宵節燈會的傳統項目——賞燈、猜燈謎。在京西古道燈會上,游客們逛燈、賞燈、賞雪的同時,還可以猜燈謎。漫步在京西古道上一眼千年,“穿越”到當年京城馬幫駝隊商旅出行時的場景,見證萬千古道的“蹄窩”足跡。彩色絢爛的燈光裝點滿山,美輪美奐的花燈使千年古道“煥然一新”。
據了解,北京青年報社充分發揮報社及其所屬企業北青旅的行業優勢,在京西古道風景區專門引進了天下第一燈——四川自貢燈會,并打造首屆京西古道燈會。在兩公里長的京西古道旁,共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繪就京西綠水青山圖”“永定樓”“古道滄桑”“鄉村振興戰略”“冰雪嘉年華”等九大主題板塊,包括大中型燈組近50組。
現代技術融合傳統制燈工藝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燈會融合傳統的制燈工藝與現代科學技術于一體,采用豐富的技術手段生動展現每個主題展區的獨特文化魅力。引進了現代光電技術,熔“形、色、光、動、聲”為一爐,使古老的彩燈藝術煥發出青春的熠熠光芒,將京西古道的自然風景與巧奪天工的非遺技藝巧妙融合。
在昨天的燈會上,北青報記者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型燈組設在京西古道博物館外,處于所有燈組的起點,以山水、亭臺樓閣、卷軸、仙鶴、牡丹花等元素表現出美麗山水的價值。而體現門頭溝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的“繪就京西綠水青山圖”大型燈組,則以大西山、永定河、妙峰山景區、京西古道景區、神泉峽景區等風景圖描繪了門頭溝的山山水水。
故事
燈會讓京西古道淡季“旺”了起來
昨晚6點,天剛擦黑,燈會入口的售票處內已經站滿了游客,有些游客不得不到售票處外等候購票。此時,停車場也滿位,有車輛等候車位。“以前冬天,景區這里早就沒人了。自從亮燈后,每到節假日客流都不少。今天人更多了。”在現場維持秩序的村書記胡鳳才告訴記者,京西古道燈會讓景區的淡季成了旺季。在京西古道燈會上,北青報記者看到了立于2007年的“水峪嘴村關礦碑記”。記錄了村民們在實踐中逐漸明白身處的“綠水青山”才是未來致富的根本保障。
這些年,村里挖掘京西古道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業,已經相繼開發了京西古道水峪嘴段、軍事主題酒吧、民俗文化苑、鐵匠鋪、牛角嶺關城等幾大特色景點。作為對口幫扶門頭溝水峪嘴村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項目,北京青年報社與其所屬企業北青旅打造京西古道燈會,為京西古道風景區增加新的旅游項目,讓淡季“旺”了起來,為水峪嘴村打造了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文化旅游產品,拉動了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蒲長廷)
標簽: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