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賽季,中超虧損近40億元、中甲虧8.23億元
中超離扭虧為盈有多遠?
普華永道公布一組中超、中甲營收數據。新京報記者 房亮 攝
昨日,為期一天半的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財務風險防范國際研討會在北京落幕。會議尾聲,中超2016年營收數據首度被披露。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燒錢、虧損和歉收的現狀通過數據,直觀地呈現在人們面前。隨著球員轉會調節費的收取,以及相關抑制投資過熱政策的實施,聯賽的“瘋狂”在一定程度上會得到遏制,但“節流”的中超真的能扭虧為盈嗎?如何“開源”更是擺在俱樂部、管理者面前的難題。
1 算一算
虧損仍是聯賽主旋律
今年7月,足協首次邀請第三方機構對2016賽季中超、中甲俱樂部的財務狀況進行調查。作為中國足協的財務咨詢顧問商,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普華永道”)在昨日的研討會上,公布了一系列調查數據。
據普華永道介紹,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總收入70.82億元,平均收入4.43億元。16家俱樂部的總成本110.14億元,平均成本6.88億元。核算下來,去年一個賽季,各俱樂部總體虧損近40億元。
相比中超聯賽,中甲各俱樂部的收支金額要遜色得多。2016賽季中甲總收入為10.92億元,俱樂部平均收入0.68億元。俱樂部總成本19.15億,平均成本1.2億。中甲各俱樂部的虧損要遠小于中超,只有8.23億元。
此次調查結果中還有一個數據,就是俱樂部收入極大值與極小值之比。中超的這項數據為50,即收入最多的俱樂部與收入最小的俱樂部之間有50倍的差距。在成本對比中,中超花費最多與最小俱樂部之間的差距是38倍。中甲的這項數據比較驚人,俱樂部收入極大值與極小值為2080,成本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比為81。
今年年初的足代會上,足協公布了18條新政,直指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非理性投資加劇、財務嚴重入不敷出等問題。其中有一條提到,要制定職業俱樂部財務監管辦法以及財務運行標準等,審查俱樂部財務情況,對于連續3年超過虧損標準的俱樂部不予準入。這項調查正起源于此。從調查結果來看,虧損仍然是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主旋律。
2 比一比
人工成本超知名聯賽
在近年來的中超、中甲賽場上,明星外援、大牌教練的不斷涌入,刷新著外界對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認知。一同被刷新的還有其天價轉會費和高昂的工資。當然,一路走高的還有價值不菲的國內球員。
顯而易見,這些費用必然會成為俱樂部財政最大的包袱。從昨日普華永道公布的數據來看,便是如此。
他們根據各俱樂部提交的財務報告做出如下統計:中超俱樂部平均成本在2015年時為3.87億元,2016年成本上漲到6.88億元,增幅達78%。人工成本由2.16億元增加到4.63億元,增幅達115%。
中超各俱樂部的總成本費用的比例分配為人工成本67%、球員資產攤銷18%、青訓成本5%(足協新政要求15%)、管理費3%、比賽運營成本1%、其他成本6%。
其中,占比最大的人工成本這一項,指的正是球員、教練員的薪酬待遇。中甲聯賽在人工成本中也占據總費用的64%。在人工成本占比跨聯賽比較分析中,中超的這一項支出毫無懸念地拿下了“第一名”。其他國外知名聯賽中,英超人工成本占比58%、法甲占56%、J聯賽占45%、德甲占42%。
此外,中超俱樂部轉會費的收支情況顯示,各俱樂部的支出分配為:外援占78%、國內球員為22%。在收入方面則完全顛倒,國內球員轉會費收入占81%,外援轉會收入占19%。這一方面說明,中超俱樂部在外援來中超后,普遍無法再通過轉會創造價值(保利尼奧從恒大轉會巴塞羅那,為近兩年中超通過外援轉會賺錢為數不多的例子),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中超國內球員身價虛高的問題。
3 想一想
收入來源單一須反思
“開源節流”這個詞語出自《荀子·富國》。通俗來講,如果想要達到富足的目標,那么就要賺得多、花得少。反過來講,在無法賺錢的情況下,花錢多了自然要虧損。
如上所述,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在收支平衡上情況顯然是不樂觀的。除了投入大,從收入比例上,也找不到樂觀的理由。
據普華永道公布的數據,2016賽季中超俱樂部總收入比例分配為商業贊助64%、賽事收入14%、球員交易11%、政府補貼6%、比賽日門票收入3%,其他收入2%。對中超來說,商業贊助仍然是俱樂部生存的最大養料來源。對比國外聯賽,這個數值也相當高——J聯賽是47%、德甲為34%、法甲是44%。
這說明中超商業化運作處在早期階段,過分依賴于大股東的輸血。中超俱樂部股權單一的現象仍然存在。2016年,中超16家俱樂部,14家只有一個投資者。英超有超過一半的俱樂部,擁有一個以上的主要投資人。
另外,根據中超俱樂部收入中位數與平均收入近1.3億元的差距,反映了收入不平衡現象比較明顯,排名靠前的俱樂部收入要遠遠高于排名靠后的俱樂部。
普華永道統計的商業贊助收入中,包括俱樂部股東與其相關聯公司所帶來的“自給自足”的贊助收入。比如,許多中超球隊的球衣胸前廣告都賣給了自己。
中甲俱樂部更有特色,他們的收入比例中,球員交易和政府補貼兩項就占了58%的比例。由此可見,中甲俱樂部最主要收入來源是球員轉會費。而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極具特色。對比中超,中甲在這項數據上領先很多。
4 緊一緊
足協以調節費敲警鐘
昨日,拜仁慕尼黑中國公司董事總經理魯文·卡斯帕介紹了拜仁俱樂部2016-2017賽季收入情況。他給出的數據讓人看到了拜仁,或者說德甲在市場運營、商務開發上的領先程度。
2016-2017賽季,拜仁總收入高達64億歐元。其中,場館營收達到8.6億歐元,球衣以及衍生品銷售達到9.7億歐元,門票銷售為9.8億歐元。這幾項收入占據拜仁年度總收入近半壁江山。
這幾項收入來源對中國聯賽來說,暫時差距巨大。拿場館營收為例,國內職業足球俱樂部均無自己的體育場,比如北京國安,他們在工體比賽、訓練的費用接近320萬元/年。此外,安保費用更為高昂:120萬/場。
在一個不成熟的市場內談商業開發,有點難。如果說,“開源”還很遙遠,要想實現財政公平,目前還得靠“節流”。先拋開市場不談,足協現在要大力解決的還是限制聯賽的人工成本。
今年5月,足協公布了引援限價規定,對虧損狀態的俱樂部通過轉會引入球員的資金支出,足協將收取與引援支出等額的費用。
昨日會后,中國足協副主席李毓毅在接受采訪時說,調節費是一定要收取的,這筆費用會用于反哺青訓和社會足球。同時他提及,足協要加強管理,俱樂部發展要和國家現階段的金融政策掛鉤。
除了嚴控外援,最近有消息稱,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未來在聘請教練上,要實現全盤“本土化”。不過,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中國足協常務副主席張劍表示,這種說法也不現實。李毓毅則表示,支持培養本土教練是中國足球水平提高的一部分。
采寫/新京報記者 房亮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