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副武裝的老范。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中新聞客戶端北京2月11日電 (邢蕊)電影《老炮兒》中,六爺在冰場上思索,在野冰中倒下的那一幕,曾經一度喚起了很多老北京的回憶。
“電影里的那些事兒我們年輕的時候都干過,”57歲的Frank在冰面上溜了幾圈后,坐在旁邊的凳子上回憶起了青蔥歲月。
專業的頭盔,自帶的冰刀,厚厚的護具,再加上一套華盛頓首都隊的冰球服,Frank就是人群中最亮眼的一抹紅。如果不仔細看,誰都不會把這個手握冰球桿,步伐似魔鬼的瀟灑身影同年近花甲的老人聯系起來。
什剎海冰場的游客。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北京的什剎海是滑冰愛好者的聚集地,每年冬至過后就是“數九”的日子,到了“三九”前后,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也就到了北京滑冰老炮兒出山的時候。
Frank是冰場的常客,閑暇之余,他可以從中午一直待到晚上冰場打烊。“滑冰會上癮”,Frank這樣解釋他泡在冰場的原因。
雖然有個洋氣的外國名字,說話還夾雜著一兩個英文單詞,但一起滑冰的冰友們都愿意叫他“老范”。老范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什剎海的冰場留下了他許多兒時的記憶。“那個時候沒人教,就是自己跟著別人滑,多摔幾次也就學會了”,說著,老范嘬了一口手里的煙。
冰面上瀟灑的身影。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滑冰的愛好一直持續到老范成年。大學畢業后,老范揣著1000美金去澳大利亞深造,選擇了當時最便宜的專業:風險管理。
“那個時候太窮,要是過去找不到工作,過不了幾天就得被遣送回來”,繁忙的學業,沉重的經濟壓力,老范不得不把滑冰的愛好暫時擱淺,專心致志的尋摸起了求生之道。
刷碗,端盤子,這些中國留學生從事最多的工種老范都曾嘗試過,經過一番摸索,他找到了一份即輕松,又賺錢多的工作:開出租。每到周五晚上,老范就會開著車在悉尼的深夜里穿梭,開上一個通宵加一個白天,拿到手的錢就基本能覆蓋老范一段時間的生活費。
冰面上嬉戲的孩童。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在枯燥無聊又捉襟見肘的留學生活中,不甘寂寞的老范解鎖了一項新技能:高山滑雪。澳大利亞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這一運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滑雪和滑冰有很多相似之處”,無師自通的老范很快就掌握了滑雪的技巧,還在澳洲拿到了高山滑雪的證書。
“范大爺,不,我范哥那是越老越有魅力”,一起來滑冰的年輕人這樣打趣老范。幾個老伙計滑累了,便三三兩兩的坐在凳子上侃起了大山。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都是為了滑冰這個目標。”
“我這身衣服是來自蘇聯的太空服。”
……
冰友們“同場競技”。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侃到忘我之處,不知道誰散起了煙,哥幾個人手一支,吞云吐霧之間,盡顯江湖本色。
一襲白衣的“太空服”大哥在冰上走起了太空步,滑步,轉身,后退,行云流水般的一套動作,配上冰場播放的抖音神曲,還真有點邁克-杰克遜的影子。
戴著眼鏡的年輕小伙兒給他送去了一個飛吻道別:“你都快成同性戀了,”老范嬉笑怒罵,并拿著冰球桿佯裝揍人的姿勢。
老范與冰球“再續前緣”,還是因為四年前的一場大病。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后,他的胸腔里多了兩根支架。為了強身健體又重拾了三十多年前的愛好,并且在滑冰的基礎上給自己加了點難度。
冰場上散落的冰車。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當初有個朋友打冰球,他讓我拿著桿試試,我這一試就愛上了,”老范又把“自學成才”的能力發揮到了冰球領域,外語專業畢業的他可以看得懂國外原版的教學視頻,幾經研究,老范現在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冰球知識。
說道興起,老范來了興致,自告奮勇要給記者表演一段新學的技巧。屈膝準備,蹬冰加速,滑行,旋轉,一個風馳電掣般的身影在冰面上跳躍。
一個人自嗨當然不是老炮兒的性格,老范也很樂意“造福”身邊的小伙伴們。“你看他滑得多好,那就是跟我學的,”老范指著一位穿藍色衣服的冰友說道。
受過他指導的人有很多,從第一次上冰的初學者,到遇到瓶頸,需要提高的進階者,老范都熱情的給過建議。
滑冰的奧地利姑娘。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一位在中國留學的奧地利姑娘,在老范的幫助下,只用了三天,冰技突飛猛進,現在已經能夠在冰面上“自由飛翔”。提到這個女徒弟,他贊不絕口:“她特別勤奮,昨天滑了八個小時,實在撐不住了,回去了。”
與活潑好動的老范不同,裹著紅色羽絨服,不帶任何護具的老曹一直是人群中不茍言笑的那個。大家熱烈討論的話題他很少參與,休息時也只是坐在一邊默默地吐煙圈。
與曹大爺交流,基本屬于一問一答的模式。老曹與老范年齡相仿,但是冰齡比老范長得多。“滑五十多年了”,惜字如金的曹大爺吐完煙圈后,帶出了這么一句話。
不過,曹大爺看似冰冷的外表下其實也有一顆火熱的心。看到剛上冰的菜鳥,老曹也會忍不住嘮叨:“鞋帶要勒緊,這樣不行,拆了重系!”嚴厲的語氣就像高中時期的教導主任。遇到“屢教不改”的,急性子的老曹還會撩起自己的褲腿兒,向對方展示正確的系鞋帶方法。
像風一樣的Mark大爺。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這群人里面,公認技術最好的是Mark,Mark比老范小一歲,他對滑冰上癮的原因做出了如下解釋:“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地面上體會到飛行的感覺!”
Mark的“飛行技術”確實令人稱贊,用“來無影,去無蹤”形容并不過分。隔著冰場的圍欄,在另一邊蹬自行車的游客也忍不住駐足觀看:“滑的真好。”
在美國工作過一段時間的Mark涉獵頗廣,對于任何問題他都可以侃侃而談。上到國際形勢,下到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他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夜晚的什剎海冰場,寂寥無人。中新網記者 邢蕊 攝
Mark從前是速度滑冰的愛好者,因為夏天的室內冰場禁止使用速滑刀,Mark就“改行”打起了冰球,也正是因為這項運動,他結識一幫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通過了滑冰交到了朋友,認識了各行各業的人,這項運動好處多多。”Mark這樣說道。
以冰會友是這些人的生活常態,冬天約在什剎海,夏天約在室內冰場,這些老伙計的友誼在冰面上得到升華。
夕陽西下,冰場的人越來越少,曹大爺早早的收拾東西離去,奧地利的姑娘背著包“姍姍來遲”,老范走過去用流利的英文跟“徒弟”攀談著,Mark還在勤奮的練習……
暖暖的陽光灑在冰面上,留下老炮兒們瀟灑的剪影。
標簽: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