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平臺力推好作品 紀錄片正進入黃金時代
《藍色星球2》劇照
《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2017年對中國紀錄片是不尋常的一年,不但在影院取得口碑票房雙豐收,視頻網站也越來越重視紀錄片,正在熱播的《藍色星球2》掀起熱議,《生門》登陸一線衛視,春節前后開播的《舌尖上的中國3》吸引眼球。優秀紀錄片火爆的背后與年輕觀眾的追捧分不開,反過來要求創作者拿出“文火慢燉”的創作精神,多出精品力作。
神作《藍色星球2》16年后再掀熱議
最近,正在騰訊視頻獨播的《藍色星球2》引發熱議,它的平均點擊量破3000萬次,網絡評分高達9.9分。人們評價它時用得最多的詞是“美到窒息”,每一幀畫面都可以當成壁紙,片中展現的震撼的深海世界是很多人前所未見的。
《藍色星球》在2001年問世時就取得成功。新的一季耗時4年拍攝,采用了6K高清攝像技術,攝制組共經歷125次探險,訪問39個國家,執行125次探險,攝制組的水下拍攝時長6000多個小時,足跡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大陸和海洋,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1000米深的海底,最終剪輯出大約7個小時的成片。
記者了解到,2018年,騰訊視頻仍會大力推出備受關注的紀錄片項目。比如《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離職央視后第一部作品《風味人間》就賺盡眼球,主題依然和美食有關。《王朝》《佳節》也會陸續開播。
此外,愛奇藝、優酷專設“紀錄片頻道”,雖然目前它的重要性不如綜藝、電視劇,但內容更新速度很快,點擊量增長勢頭日益明顯。
衛視將高分紀錄片放在黃金時段
眾所周知,一線衛視的三駕馬車是:新聞、綜藝、電視劇,但最近,承載文化價值的紀錄片正悄然成為“第四駕馬車”。上海紀實頻道總監干超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年輕一代的成長,越來越多的人會從娛樂、低俗搞笑中解放出來,接受更高品質、原創、深刻、真實的內容。他透露,東方衛視將從明年2月起在周間晚上10點播出紀錄片,這個做法在版面金貴的一線衛視中具有示范意義。
據了解,陳為軍導演、陳梁監制的13集紀錄片《生門》,昨晚已經登陸東方衛視周播劇場。這部片子歷時6年制作完成,用生猛的鏡頭語言直擊產科生命誕生殘酷而溫情的現場。此前這部紀錄片的電影版一舉拿下8.5的高分,但終因排片不高、市場被擠壓而導致票房不理想。
央視和衛視播出紀錄片的總量在大幅增加,有系列化和特色化的趨勢,涌現出了《人間世》《急診室故事》《輝煌中國》《本草中國》等高分作品。其中,還有不少平臺將精品紀錄片放在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能沖到全國同時段前三位。
廣州人看紀錄片時長超北京上海
不可否認,主流衛視和視頻網站紛紛力推紀錄片,其中既有政策驅動的原因,也有產業驅動的原因。年輕受眾逐漸形成了欣賞紀錄片的習慣,尤其是追捧優質紀錄片,這和他們喜歡看《奔跑吧》和《極限挑戰》等綜藝并不矛盾。
愛奇藝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盡管今年國產紀錄片的數量在愛奇藝平臺的總量占比只有35%,但在流量的貢獻上已經超過了52%。
從觀看紀錄片的用戶構成來看,35歲以上只有12%,而19~30歲的用戶占比超過了50%,成為了主要受眾,18歲以下的用戶占比14%。甚至有作品是通過年輕人的口耳相傳火爆起來的。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網站播出后,網友居然合力促成了電影版登陸院線。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觀眾觀看紀錄片的總時長超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國首位。在全年不間斷進行的“金紅棉”影展中,廣州圖書館2017年放映的紀錄片上座率達9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展期間的“金紅棉”影展精選100部集中展映,展映場次超過200場,《生門》等作品一票難求。
創作者說:
多推好作品無愧于時代
記者發現,盡管紀錄片的版權交易價格和廣告收入無法與別的視聽類節目相提并論,但有制作機構和播出平臺已經實現盈利,這會鼓勵創作者進一步深耕,推出好內容。
綜合各種跡象看來,紀錄片正在進入黃金時代。知名紀錄片導演馬志丹也印證了這一判斷,她呼吁更多的紀錄片人要拿出一種時不我待的精神,記錄當下、多出精品,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但是目前,還是缺乏更多現象級的內容,《我在故宮修文物》《喜馬拉雅的天梯》《二十二》這類佳作在市場上難得一見。
創作者認為,要用心、用匠人精神拍出好故事,用文火慢燉的方式去制作,不要被市場和資本裹挾,要堅持自己創作的獨立性。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蕭寒說:“我覺得真的是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時代,好的作品會得到獎賞的時代,非常幸運。”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