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全力打造創新生態環境 建立內生發展和自循環的生態體系
近年來,珠海高新區充分發揮珠海創新驅動發展主引擎和國家自創區建設主平臺的核心作用,進一步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重點推動建立、健全高新區的創新體系、創新環境和創新生態。
以清華科技園為例,作為“珠海市與清華”市校合作的重要抓手,清華科技園在珠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積極發揮清華體系的科技、人才優勢。近年來,科技園以“灣區西岸科技服務領航者”為目標,致力于“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創新創業的成功率”,深耕珠海,導入資源。
清華科技園:
緊抓五個“關鍵詞” 建立孵化體系
近日,記者走訪了位于高新區的清華科技園,了解這一珠海資質頂尖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和加速器,是如何營造園區內部創新生態體系,并為全市乃至珠江西岸地區更好的創新生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清華科技園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于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從清華科技園的角度看,創新生態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孵化體系。“清華科技園拿到了2014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與同年獲獎的格力電器以產品獲得特等獎不同,清華科技園是以體系的建立獲得特等獎。于勇說:“歸納起來,清華科技園的創新生態體系可以總結為五個‘關鍵詞’。”
載體
資質最全卻突出平價特色
“載體就是企業在此孵化、成長的空間。”于勇說,清華科技園突出的載體優勢在于優質、平價。
計劃到2021年園區全部建設完成后,載體規模將達到36萬平方米,在全省來看也屬中大型平臺。同時,在拿到國家發改委的雙創三年行動計劃1.5億元幾乎無息的貸款后,園區的建設成本大幅降低。于勇表示,清華科技園采用清華自己的規劃、設計,做出來的空間也是優質和平價的。
“我們現在的載體是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一體的。而且,眾創空間和孵化器都是國家級的,在加速器目前國家沒有認定辦法的情況下,我們的加速器也是珠海市唯一一個省級加速器。”于勇說,清華科技園的資質是非常全,也非常硬的。
技術平臺
投入巨資做公共服務
“載體是企業成本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的成本就來自研發。”怎樣降低企業的研發費用?于勇說,清華科技園的方式是建立公共技術平臺。“比如說,企業要做測試、進行研發,我們來提供服務,讓企業費用降低。”
初創企業自己購買研發設備,常常要做非常大的投入。為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在集成電路產業,清華科技園建立了EDA設計服務中心(EDA是集成電路設計的工具)。另外,建立了芯片老化實驗室,以前芯片老化都要送出去做,現在在園區內就可以做了。
“園區投入巨資做技術平臺,對于企業降低研發成本和風險都大有好處。”于勇說。
創業投資
從商業考量實現多贏
“國家是2010年才把創業投資和企業孵化結合起來,寫進了國家級孵化器的認定辦法中。我們從2001年開始就在做創業投資了,比國家標準的出臺提前了9年開展這項工作。”于勇告訴記者,清華科技園開展創業投資有兩個意義:第一是解決了企業的資金風險,第二解決了孵化器自身的盈利目標。
據了解,通過商業投資,清華科技園在2007年就已經實現了盈利和大額的納稅,現在每年都納稅將近兩千萬元。“累計投資1.5億元,投資了20多個項目,現在已經有兩個項目上市,兩個新三板掛牌,還有一批的明星項目。”
國際化
創業平臺成了招商基地
多年來,清華科技園從海外引進了6個“千人計劃”團隊,22家留學生企業。現在園區有100家企業,其中高企占40%左右,留學生企業也占到25%左右。
“國際化方面,我們正在和高新區合作,在美國硅谷建立美西技術轉移中心,把硅谷的大項目往回引進。”在清華科技園與高新區的海外合作中,美國西部地區屬于技術轉移,做招商機構。而在哈佛、麻省理工等高校聚集區,作為硅谷之外的美國第二大創新區的美東地區,雙方合作建離岸創新中心,是眾創空間和孵化器的形式。
“現在清華在美國有1.5萬校友,其中正教授超過600位。”于勇說,清華科技園在海外的工作正在將美西和美東的清華海外科技力量運用起來。另外,清華科技園創業投資都是引進與投資相結合,為珠海做增量,工作的難度也更大,“而且每引進一個,都會成為明星項目。”于勇如是說。
服務輸出
體系移植做科技扶貧
“我們現在在陽江成立了子公司,幫助陽江建立第一個國家級孵化器,這是我們的生態體系正在向珠江西岸其他區域轉移。”于勇說,清華科技園要做珠江西岸的科技領航者,工作布局也在往這個方向走。“這也是科技扶貧的一種方式。”于勇表示,因為清華科技園的服務已成體系,因此具備輸出的更好條件。
他說,有清華資源支持,有很好的團隊,在本地和大企業、高校、政府的緊密合作,到了一個無縫對接的程度。“比如說我們跟高新區政府的天使投資聯合投資了6個項目了。我們作為商業投資,高新區的政府投資,并配套給這些項目提供場地、生活配套等服務,合作非常愉快。”
打造精品 筑巢引鳳
清華科技園二期一月底交付使用
在珠海市及高新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不斷做深、做實創新生態體系的建設,近年來,清華科技園在二期建設筑巢引鳳、企業培育增強活力、投資創業項目獲獎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園區提質增效成果顯現。
記者了解到,清華科技園二期第一階段7.5萬平方米已竣工,2018年1月底交付客戶使用。二期第二階段22萬平方米,計劃三年內完成。園區建設理念涵蓋了“紅、藍、綠、紫”四種元素,紅色代表黨建,積極打造省級黨群服務中心;藍色代表海洋及嶺南文化,融入海洋文明、嶺南文化風情;綠色代表園林綠化,重點打造環湖園林景觀,提升園區整體園林品質;紫色代表清華特色,體現清華及科技特色園區。2021年,園區全部建設完成后,載體規模為36萬平方米,包括研發辦公、總部基地、LOFT辦公、人才公寓等業態,打造百億級智慧園區。
園區二期G/H座招商精準定位于“新三板企業聚集高地”,實行“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策略,瞄準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長三角地區,通過市場調研全面摸底、線上線下渠道鋪廣、科服清單助力招商及借力活動造勢推廣等舉措,在深圳及珠海精心舉辦新三板行業高峰論壇、新三板企業路演交流會等系列活動,大力引進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準新三板及新三板企業匯聚。
高新區打造創新體系完善創新環境
讓高新區創業更具吸引力
在營造特色創新生態方面,高新區著力打造企業為主體、重大平臺支撐的創新體系,完善政策、金融等創業環境,從而逐步建立起內生發展、有科技成果轉化自循環能力的、珠海高新區特色的創業生態。
創新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健全科技創新平臺
一是加快打造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主體體系。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工程和高企“樹標提質”行動計劃,開展“網絡化管理”服務,加強財政資金的持續引導激勵,支持企業建設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研究院,不斷提升規上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以及高企的數量和質量,加快培育一批“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二是繼續健全科技創新重大平臺體系。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以產學研合作形式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充分發揮其在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集聚和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綜合載體作用。
三是加快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體系。積極對接國家“千人計劃”、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大力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
四是加快完善多主體協同創新體系。充分利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建設世界一流濱海校區、北師大珠海分校正在共建升級為北師大珠海校區等多重優勢,全力支持轄區高校和優勢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積極爭取更多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落戶高新區。
創新環境
讓高新區創業更具吸引力
一是完善政策服務環境。研究推出“1+1+N”產業創新扶持政策,區財政每年投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30%,重點支持高新區主導產業發展,針對各領域和不同成長周期企業的需求和特點,分別給予啟動資金、辦公場地、企業融資、增資擴產等扶持。在人才安居方面,進一步完善共有產權住房、人才周轉住房、青年人才驛站和租房補貼在內的保障措施,計劃再建設1000套共有產權住房,滿足更多高層次人才需求。強化與橫琴自貿區的“雙自聯動”, 加快建立自創區與自貿區創新資源共享、創新政策鏈接、創新發展聯動的細化機制,探索通過一區多園、異地孵化、飛地經濟等方式,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整體水平。
二是完善科技金融環境。用好“科技金融”這一創新“催化劑”,進一步完善包括股權投資平臺、“成長之翼”助貸平臺、上市服務平臺、國有融資擔保平臺在內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設立20億元的產業發展母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向科技創新領域聚焦,整合籌措100億甚至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輸血”。加快引進風投基金在我區設立運營中心,支持融資擔保和小額貸款公司做大做強。
三是完善宜居宜業環境。以智慧產業園建設為抓手,不斷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寬帶網、移動通訊網、無線網絡與物聯網等網絡互聯互通。以低碳產業和智能信息基礎設施為基礎,強化科研、生產和商務功能有機組合,建設生活設施完善、社交接觸頻繁、創新創業活躍的新型“科技+產業+生活”社區。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和商務、休閑、居住等城市功能配套,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園區。
四是完善創新創業環境。繼續建設好集“創新路演+創業培訓+企業孵化”于一體的珠海全球路演中心,繼續舉辦高新區創新創業大賽系列活動,與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合作,舉辦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吸引國際創業團隊落戶高新區發展。引進創業導師,培育創業中介服務機構,開辦創業訓練營,充實“創業咖啡”、“創業苗圃”功能,創建以創業團隊、高校師生和在孵企業為基礎的創業社群。
創新生態
實現內生發展和自循環
一是培育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平臺企業。支持金山、全志、同望等行業領軍企業建立開放式孵化平臺,構建以自身為核心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孵化培育上下游關聯企業。推動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從“大而散”的產業鏈內置模式,轉向“大而強”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模式,并形成“創意設計、精致制造、文化品位、用戶體驗”的新形象。鼓勵區內龍頭企業平臺化轉型,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整合資源。
二是培育具有內生發展特性的新型產業生態。推動區內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與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專業園的一體化、專業化發展,積極構建“孵化服務+創業培訓+天使投資+開放平臺”四位一體的新型孵化體系,將高新區打造為擁有科技創新全要素的“大孵化器”。
三是打造科技成果轉化“自循環”機制。逐步建立“市場需求導向-院所創新突破-企業轉化應用-特色園區承載-產業基金支撐-政府精準服務”的創新機制,推動科技成果在市場機制的激勵引導下,在高新區持續生成并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是形成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整合科技、金融、產業等相關資源,應用于經濟、文化、生態文明等各種領域、各環節和全過程。實施“互聯網+”示范工程,推動“科技+金融”“科技+文化”“科技+物流”“科技+民生”“科技+生態”等新模式融合發展,將創新的意識、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技術融入到社會活動中,推動科技經濟綜合實力實現重大跨越。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