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山脫貧影像志——勤勞脫貧的雙手
拼版照片:右圖為吳志恐的手(3月15日攝);左圖為吳志恐在建房子(3月15日攝)。37歲的吳志恐長年在外務工,兩個小孩在縣城讀書,今年在家修建新木樓,改善住房條件。
烏英苗寨位于黔桂交界的大苗山深處,其行政區域屬貴州、廣西兩省區,共140戶600多人,其中100戶屬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黨鳩村,40戶屬貴州省從江縣翠里鄉南岑村。長期以來,由于地處偏遠,山多地少,烏英苗寨經濟發展緩慢,目前的扶貧任務仍然很艱巨,整個苗寨還有76戶是貧困戶。
近年來,隨著扶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使得烏英屯與外界得到了緊密聯系,深藏大山深處的苗寨逐步揭開了神秘的面紗。2017年5月,住建部將烏英屯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并在此后將陸續投入1000萬元資金,對這個傳統苗寨開展傳統建筑風貌改造和公共基礎設施改善。當年年底至今,得益于融水實施的農村改廁、改廚、改圈工程,烏英苗寨群眾居住的吊腳木樓得到改造,群眾的居住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與此同時,當地黨委政府正在組織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烏英苗寨的脫貧攻堅工作。
2017年底,在扶貧干部的積極推動下,烏英苗寨成立了由20多戶貧困戶組成的黨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邁出了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的重要一步。幾個月來,企業負責人和農業專家,進村駐點,手把手傳授水果種植管理技術,指導村民如何管理企業,對接市場。如今,村民們在200多畝產業基地里種下百香果、蟠桃、春橙和夏棗等果苗, 預計到8、9月份,部分果樹將陸續進入掛果期,昔日的荒山將變成一片片果園。
春天里的烏英苗寨,群眾不等不靠,少年們學習求知,青年人外出打拼,中老年人留守發展產業,大家團結一心,用一雙雙勤勞的手,拔窮根摘窮帽,一起創造美好的明天。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吳光祥的雙手(3月15日攝);左側三張圖為吳光祥在工作(3月15日攝)。2016年8月份,50歲的吳光祥在幫村民建房時,右手的兩個手指不慎被割掉,從此不能再做重活,家庭生活變得愈加艱難。去年6月份,吳光祥和舅舅一起在苗寨里開辦木材加工廠,他希望得到政府相應的扶持,早日脫貧。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潘葵香的手(2月25日攝);左上為潘葵香在火塘旁學習(2月25日攝);左中為潘葵香一家人在吃團圓飯(2月20日攝);左下圖為潘葵香主持烏英苗寨的春節聯歡晚會(2月20日攝)。22歲的潘葵香是廣西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潘葵香在努力學習的同時,積極發展文藝特長,并嘗試在校園里進行創業,努力全面發展。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梁秀金握著木工刨刀的雙手(1月7日攝);左側三張圖為梁秀金為村民建木樓(1月11日攝)。梁秀金是烏英苗寨唯一的木樓師傅,家庭經濟來源主要是幫村民建木樓和務農,供兩個小孩上學。2017年底加入了黨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是他家早日脫貧的最大希望。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幾位村民的手(3月15日攝);左上圖為苗家婦女為苗寨改造工程挑磚(1月14日攝);左中圖為村民在搬運水泥(1月14日攝);左下圖為村民在改造牲畜圈舍(1月14日攝)。1月份起,烏英苗寨實施吊腳木樓改廚、改廁、改圈工程,改善長期以來臟亂差的居住環境。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卜老右(下)在火塘旁牽著老伴的手(1月9日攝);左上圖為卜老右、卜金迷(左)出門種菜(2017年11月7日攝);左中圖為兩位老人在山上勞作(2017年11月9日攝);左下圖為兩位老人在家烤火(1月7日攝)。81歲卜老右和83歲卜金迷結婚60多年,一生依靠1畝多水田養育4個兒女。如今,兩位老人朝夕相伴,一起出門種菜,相伴回家煮飯,日子過得很簡樸。他們還有養老金和長壽補貼。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吳成取的雙手和剛剛種植的果苗(1月8日攝);左上圖為吳成取走在護理果苗的上坡上(1月6日攝);左中圖為吳成取的脫貧光榮書(1月6日攝);左下圖為吳成取在田間勞作(1月6日攝)。吳成取通過養牛養豬,已經于2016年脫貧。2017年,村里發展特色水果產業,吳成取積極響應,種植了幾畝水果,增加收入。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苗寨四代女人的四雙手(從左至右依次為13歲的卜銀秋的手,卜銀秋的媽媽、45歲的韋妹麗的手,韋妹麗的媽媽、66歲的梁妹花的手,梁妹花的媽媽、93歲的梁嬌迷的手,1月13日攝);左圖為四代女人在一起生活合影的畫面(1月13日攝)。在烏英苗寨,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的苗家女,幾乎都沒有接受過教育,很多人用辛勤的雙手,養育著苗山的女兒,腳步卻從未踏出大苗山。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苗家女的教育程度普遍得到提高。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梁秀前手握扁擔的雙手(3月29日攝);左圖為梁秀前帶領大伙上山種植百香果的畫面(3月29日攝)。2017年底,烏英苗寨成立黨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經濟能人梁秀前被選為總經理,他將帶領20多戶貧困戶發展產業。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十幾位村民的手(1月11日攝);左上圖為挑磚的村民(1月11日攝);左中圖為無人機拍攝的苗寨全景(1月11日攝);左下圖為村民起新樓,整個寨子每戶至少有一個人前來幫忙(2017年11月16日攝)。在烏英苗寨,一直有“一家辦事百家幫”的傳統,無論是哪家辦酒宴、起新樓,家家戶戶都會過來幫忙,兩省區群眾互敬互助,親如一家。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合作社成員的手放在股權證上(1月11日攝);左上圖為黨鳩村與合作社、企業簽約儀式(2017年11月7日攝);左中為村民在簽約儀式上簽字(2017年11月7日攝);左下圖為村民領到股權證(1月11日攝)。1月11日,烏英苗寨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召開第一次理事會會議,社員們領到股權證。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一名苗寨老人緊握王勁(右)的手(1月16日攝);左上圖為王勁在百香果種植基地里查看果苗的生長情況(1月16日攝);左中為王勁和群眾交流(1月16日攝);左下圖為王勁在苗年坡會上學習吹蘆笙(1月16日攝)。王勁是柳州市魚峰區派駐黨鳩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兩年的扶貧工作,他和烏英苗寨的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3月份,王勁結束了他在黨鳩村的扶貧工作。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梁惠榮手捧公司專門為烏英苗寨培育的耐寒百香果果苗(3月28日攝);左上圖為梁惠榮主持烏英苗寨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第一次理事會會議(1月11日攝);左中圖為梁惠榮(中)在百香果種植基地查看果苗生長情況(2月28日攝);左下圖為梁惠榮在走訪貧困戶(3月27日攝)。2017年底,當地黨委政府引進廣西若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幫助烏英苗寨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脫貧產業,公司副總經理梁惠榮帶領一個團隊,從此開始長期扎根在大苗山。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蒙林安手把手教小學生寫字(1月9日攝);左圖從上往下依次為蒙林安給小學生上課、多年積累的部分備課教案以及和年輕老師交流的畫面(1月9日攝)。今年51歲的蒙林安是黨鳩村小學校長,扎根苗寨從教26年,從烏英苗寨走出的幾個大學生,都是蒙林安的學生。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從左至右依次為吳妹烏、父親吳成新、母親梁妹恩一家三人的手(1月17日攝);左上圖為吳妹烏參加苗寨苗年坡會的拔河比賽(1月17日攝);左中圖為吳妹烏和父母合影(1月17日攝);左下圖為吳妹烏和父親吳成新在一起吹蘆笙(1月17日攝)。23歲的吳妹烏是烏英苗寨的第一個女大學生。盡管家庭經濟困難,父母還是咬牙堅持供她上大學。2017年,吳妹烏畢業后回到融水縣,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拼版照片:右圖為烏英苗寨的100多雙手,左圖為烏英苗寨的群眾在一起參加坡會的畫面(攝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間)。烏英苗寨的村民雖戶籍不同,但房屋、土地并無界限,長期的融合使得烏英苗寨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兩省區群眾互敬互助,親如一家。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