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貨車編組站是怎么煉成的?
從高處俯瞰鄭州北站。 (4月23日攝)
鄭州北站是亞洲作業量最大的貨車編組站,京九和隴海鐵在此交匯。這里擔負著兩大干線四個方向貨物列車到達、解體、編組、出發作業,被業內譽為中國鐵路的“心臟”。
4月23日,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的“發現最美鐵路”系列活動來到河南省鄭州北站。
新華網 陳俊松 攝
鄭州北站運輸指揮中心。(4月23日攝)
鄭州北站日均接發貨物列車500列,日均辦理24000多輛。運輸指揮中心的墻上掛著一幅表格,其中數字顯示,最高單日辦理31722輛車。這一數據創造了世界紀錄。
日均接發列車500列,聽起來似乎并不太大。不過同客運列車旅客上下車不同,貨運列車編組程序復雜,耗時長久。
用非專業的話來說,編組是根據目的地遠近及方向實施“再分配”的過程。比如從石家莊出發的貨車有60節車廂,其中30節去武漢,30節去西安,這列貨車需先到鄭州北站,解體后再編組,之后再朝著兩個方向的目的地前進。從抵達到再次出發的“再分配”過程,常需數個小時。
新華網 陳俊松 攝
運輸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4月23日攝)
運輸指揮中心對列車解體、編組進行統籌安排,編制作業計劃。日均辦理車輛的次數,決定了指揮中心的工作強度。據介紹,每天在崗的調度員和助理約10名,平均每人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他們必須時刻盯著眼前的三塊電腦屏幕,隨時關注200多列車、901組道岔、835架信號機等方面情況,及時溝通報備。
更難的是,京廣線、隴海線都是客貨混跑,調度要在不影響客車運行的前提下“見縫插針”,不斷深挖軌運輸潛力,讓更多的貨車跑進去。如果調度安排出現閃失,京廣線或隴海線堵塞甚至癱瘓都極有可能發生。
鄭州北站車間副主任劉德正說,以前用筆記錄調度需求,上崗前要削五六支鉛筆,怕筆壞了,連削筆的時間都沒有。
新華網 陳俊松 攝
“解鉤手”陳林正在摘掉車廂之間的連接鉤。(4月23日攝)
列車解體是編組過程的重要一環。貨車被拖進工作區以后,伴隨著時速10公里左右仍在移動的貨車車廂,“解鉤手”用最快的速度摘掉車廂之間的連接鉤,之后車廂就會自動走向各個股道。
由于車廂在靜止狀態下完成解鉤然后再去編組,會大大影響編組效率,所以“解鉤手”們必須在動態下作業。“解鉤手”每個班次12個小時,平均要解組50列貨車,每列貨車有60節車廂,一列貨車最多要解鉤二三十次。
陳林是有著6年解鉤經驗的“老手”,在采訪的二三十分鐘內,陳林沿著鐵軌來回跑了多趟,“一天差不多能跑十來公里”。“解鉤手”的工作在室外,難躲嚴寒酷暑,可陳林并不覺得有啥,“工作都是挺辛苦的,要干一行,愛一行。”
新華網 陳俊松 攝
一節車廂自駝峰駛向股道。(4月23日攝)
列車解體后,車輛會利用自身重量產生的加速度,自駝峰駛向編組站。
那么,何為駝峰?
據介紹,編組站為了提高解體列車的效率,在分解列車的適當位置,修建的一個高臺。需要解體的車輛,在經過這個高臺時被拆解,之后利用車輛的重力產生加速度,使車輛進入預先設計好的股道里。因中間高,兩邊低,形似駱駝駝峰,因而得到此名。
換句話說,駝峰就是一個有坡度的小山丘。
下行駝峰是鄭州北站的主力駝峰,也是全路最繁忙、效率最高的駝峰,平均每10分鐘就解體一趟列車,被譽為“亞洲第一峰”。
新華網 陳俊松 攝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