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送學生渡海15年的張翎飛老師走了
師生最后一面,不是在渡口和小渡船上見到,而是在張翎飛老師的靈堂上。
1月16日,浙江省寧海縣長街鎮隔洋塘村20多名學生,在該鎮岳井小學校長葉兆明的陪護下,再次從渡口坐上小渡船,去悼念護送他們安全渡海多年的張老師。
據葉兆明校長介紹,該校張翎飛老師在1月14日凌晨因病去世,年僅56歲。獲知張老師走了的消息后,該校隔洋塘村方向的學生紛紛制作小白紙花獻給這位“擺渡”老師,部分學生家長還自發帶著孩子去送張老師最后一程。
自2002年9月以來,每周五下午,在寧海縣長街鎮岳井村的渡口,總能看到一位膚色黝黑的老師,領著20多個小學生坐渡船跨海回家。
如今,這個畫面只能定格在該鎮隔洋塘村孩子們的腦海里。
隔洋塘村是寧海縣的一個海島村莊。張翎飛老師曾是該村村小的老師。2002年,由于當地學齡兒童減少,隔洋塘村小學被撤并到隔海相望的長街鎮岳井小學,學生周一至周五寄宿在學校,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或周一一大早返校。
從岳井小學到隔洋塘村,中間隔著大海,孩子們來學校和放學回家,只能乘坐核定載員20人的小渡船往返。隔洋塘村小學撤并時,老校長說,每周要有專人在渡口和渡船上護送孩子們。不過,這是份苦差事,不僅沒有任何報酬,而且還要挑起監護孩子們的安全責任。
張翎飛主動攬下這份活兒說:“海島上的孩子讀書不容易,我順路,水性又好,是最合適的人選。”其實,張老師最了解隔洋塘村的村情民意,島上村民大多數以務農為生,若要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就要耽擱一個早上或下午的農活。這一帶的孩子都是鄰居家的,他就把他們當自己的孩子帶。
最初幾年,岳井小學到長街鎮王家渡口有一公里的機耕路需要領著學生步行,再乘坐渡船回家。后來,機耕路變成了公路,該校就專門租了一輛面包車在渡口與學校之間接送學生。
葉兆明說,張老師護送渡海回家和上學的學生從最初的46名,減少到后來的25名學生。但是,責任卻一份都沒有減少。因為該渡口的渡船每次只能運載20人,隔洋塘村的學生每次都需要分批次坐渡船跨越大海回家,張翎飛老師就需要在兩個渡口之間往返多趟。
小渡船單向航行時間為20多分鐘,張翎飛擔心一些調皮的孩子趴在渡船的欄桿上玩耍掉到海里。他就坐在學生邊上,看護著他們不能離開座位。
2007年9月18日,臺風侵擾寧波沿海,岳井小學接到寧海縣教育局的緊急轉移令。當張老師帶著學生到達岳井村渡口時,渡船已經停運。雨越下越大,孩子們急得哭了起來。為把孩子們及時安全送回家,學校商定從附近村莊包一輛中巴車,途經寧波市象山縣方向繞道80多公里海邊公路,把27名學生挨家挨戶安全送達。
岳井小學三年級學生張芝晗的媽媽說,家中兩個孩子,都是在張老師護送跨海上學長大的,大女兒今年已經上大學了。“張老師就像我們家里人一樣,對孩子非常好,很負責任。”張媽媽說。
張翎飛老師一諾千金,一年又一年地護送隔洋塘村學生安全渡海上學,直到病重離開學校工作崗位去全國大城市的醫院求醫。寧海縣委書記楊勇說:“承諾易,履諾不易;做好事易,長做好事實屬不易!”
據葉兆明校長說,雖然連接寧海縣與象山縣的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海今年有望通車,但是仍在離學校20多公里外的地方,坐渡船上學、放學仍然是隔洋塘村學生的首選。
張老師離開他心愛的工作崗位和學生后,岳井小學13名教師集體接過“接力棒”,每周輪流護送隔洋塘村的學生繼續安全渡海上學、放學。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