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袁州區一對夫婦堅守承諾 奉養非親孤寡老人25年
一邊是父母早逝、心地善良的夫婦倆,一邊是年過八旬、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夫婦倆和兩個兒子視老人為“親大伯”、“親爺爺”,老人也把他們視為“親兒女”、“親孫子”,他們非親非故卻相依為命,生活得其樂融融。這是發生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寨下鎮園嶺村的一個故事。
圖為劉細根一家與老人劉周三(前排左一)合影。
夫婦倆名叫劉細根和曾桂萍,口中的“大伯”是寨下鎮園嶺村新屋組村民劉周三,他無兒無女,以前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生活。
1993年春,一場暴雨將他本來就破舊的房屋沖塌,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又沒有投靠的去處,甚是可憐。當時剛剛20歲的劉細根見劉周三的房屋倒塌,孤獨無依,心生憐憫,便萌生出接他到自己身邊照顧、共同生活的想法。他對劉周三說:“我父母過世得早,您又從小看著我長大,如果您愿意,大伯,讓我來照顧你吧。”一句簡單的承諾,成了劉細根堅守幾十年的責任。
那時候,劉細根還未成家,身邊的人紛紛勸他:“帶著一個無親無故的老人家生活,心腸是好,但會不會耽誤找對象啊?如果姑娘嫌棄你有負擔不肯嫁給你,怎么辦?”“愿意跟我一起過一輩子的人,不但不會嫌棄,還會跟我一樣好好照顧大伯。”劉細根毫不在意,不為所動。
1994年,他與鄰村姑娘曾桂萍結為連理。曾桂萍也是個熱心腸的姑娘,回憶起第一次見劉周三的場景,她還歷歷在目:“那時候我一進門,看到有個老人在做飯,就問細根這是誰,他說是他‘爸爸’。后來我才知道,原來這是他承諾照顧的鄰居孤老。我告訴他,我會和他一起細心照顧老人,讓這句諾言一直堅守下去!”
“我今年84歲了,現在的日子過得很好,細根夫婦就跟我自己的兒女一樣,一大家子人親親熱熱在一起,什么時候身邊都有人照顧我。”見到我們,劉周三打開了話匣子,這位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的老人談起現在的生活,臉上洋溢著幸福。
劉細根父母早逝,唯一的姐姐已出嫁,靠他一人打拼,經濟非常拮據。婚后,家里又陸續添了兩個兒子,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更加窘迫。為了讓家里人過得更好,他與妻子經常四處找活干,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過。
“我們多吃點苦,供養老人,撫養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今家里日子好過些了,我就留在家里照看,我老公有時在周邊做點零活,有時去浙江、河南等地打工。”曾桂萍回憶過去,臉上始終掛著豁達樂觀的笑容,昔日艱辛的生活沒有讓他們疏遠,反而讓這一家人的心緊緊拴在一起。
“以前我身體還硬朗時,能幫忙看看孩子,現在年紀越來越大了,腿腳也不方便,病痛也逐漸多了起來,全靠細根夫妻倆來照顧。”劉周三說,遇上細根夫婦,真是我的福氣。
“他們夫婦對待老人一直很好,有什么好吃的或者老人想吃什么,都第一時間買來給老人吃。這么真心對待一個無親無故的人,真是好樣的。”說起劉細根夫婦,鄰居劉春仔豎起大拇指贊嘆不已,他說,劉細根夫婦照顧劉周三的事村里人都知道,現在大家都視他們為榜樣。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2016年春節前夕,一家人幸福地搬進了寬敞明亮的三層新樓房。尤其讓劉周三老人感到高興的是,劉細根還出資為他在隔壁蓋起了一座房子,了卻了老人多年的心愿。
老人說:“以前我的房子塌了,就想能不能有一天再蓋起來。這句話我就跟細根隨口提過一下,沒想到他記在心上,這么多年過去,他還是努力為我辦成了這件事啊!”
光陰轉瞬即逝,當年的小伙子劉細根也已經45歲。如今,大兒子劉偉和二兒子劉雄,都習慣稱呼劉周三為“爺爺”,兩個孩子現在外地務工,逢年過節回來,都不會忘了給爺爺買上一些禮品。劉周三提起這兩個孝順的孫子也是笑得合不攏嘴:“前幾天還給我帶了幾身衣服回來,說要我試試合不合適。我說我老人家穿不了那么多衣服,他們還是要給我買。”
“以前我們出去打工,大伯幫我們照顧兩個孩子,現在孩子們長大了,都知道要照顧大伯。在我們家,對于大伯的照顧不僅僅是一句承諾那么簡單了,更是大家發自內心的孝順了,以前我不后悔,過了幾十年,我還是不后悔。”樸實的人從來沒有豪言壯語,平淡生活中的小小舉動,是她和丈夫早已經將老人視為至親的情感使然。(楊益民)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