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9時45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北斗導航衛星。 圖/視覺中國
計劃到2020年完成35顆衛星組網;定位精度較北斗二號提升1至2倍
新京報訊 (記者倪偉)昨晚19時45分,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發射北斗三號第一和第二顆組網衛星。這兩顆衛星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征程。
未來三年,我國將迎來新一輪北斗組網衛星高密度發射。根據計劃,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完成35顆北斗三號衛星的組網,構建媲美并在某些指標上超越GPS的北斗全球系統,為全世界提供服務。
飛行3個半小時抵達預定軌道
昨晚,經歷3個半小時飛行后,長三乙火箭與遠征一號乙上面級將兩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布,此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自從我國2000年發射第一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以來,昨晚發射的衛星已經是第24和25顆北斗導航衛星。
新京報記者從北斗三號衛星研制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了解到,與北斗二號系列衛星相比,北斗三號在載荷、星間鏈路、激光通信等多項技術上實現了提升。例如,北斗三號衛星配置了新一代原子鐘:星載氫原子鐘,其精度將比此前北斗衛星原子鐘提高一個數量級,繼而將提升導航定位的精度水平。
2020年35顆衛星組網 提供全球服務
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公布的計劃,以此次任務為起點,我國將迎來北斗三號衛星高密度發射。到2018年年底,將有18顆北斗衛星發射升空,服務區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周邊國家;到2020年,將完成35顆北斗三號衛星的組網,向全球提供相關服務。
這是我國北斗系統建設的第三步。2000年,我國建成了由2顆衛星組成的北斗一號試驗系統,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走出了第一步。2012年,我國建成由14顆衛星和32個地面站組成的北斗二號系統,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服務,走出第二步。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秘書長王博教授告訴新京報記者,由于北斗衛星的布局特點,低緯度地區的導航精度最高,因此在亞太地區產生了廣泛應用。
目前,全球共有四大導航系統:美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和中國北斗。未來北斗將與其他系統兼容,利用總計100顆以上的衛星,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 揭秘
“勞模火箭”運送北斗升天
此次承擔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火箭,屬于長三甲系列火箭之一。1994年首飛的長三甲系列火箭不僅有“金牌火箭”之稱,也是長征火箭家族中的“勞模”。長征火箭至今共實施253次發射,81次由長三甲系列火箭承擔,占比約1/3,成功率達97.5%,堪稱運送衛星的“老司機”。
我國北斗衛星始終由長三甲系列火箭發射。北斗三號衛星的另一個固定搭檔,是遠征一號上面級。
遠征一號上面級于2015年3月首次亮相,是專門用于中高軌衛星發射的“太空擺渡車”,加在原有的三級火箭之上,形成“四級火箭”。中高軌路途遙遠,在火箭分離之后,上面級繼續飛升,到預定高度釋放衛星,將“乘客”擺渡到位。遠征一號的存在,節約了衛星自身的燃料,將為衛星延壽。
據航天科技集團介紹,采用上面級實施一箭雙星直接入軌發射,是未來北斗三號衛星組網的主要發射方式。
■ 焦點
1
可滿足共享單車電子圍欄需求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介紹,北斗三號系統的定位精度較北斗二號提升了1至2倍,達到2.5米至5米水平。
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初始服務,北斗三號的精度將提升至米級、亞米級、分米級,甚至厘米級,厘米級的精度已經可以滿足共享單車電子圍欄的需求。謝軍表示,屆時,中國北斗的精度將與GPS相媲美。
在民用領域,北斗與GPS及其他導航系統的關系并非競爭與取代,而是兼容與合作。目前,大部分北斗芯片均是與GPS兼容的雙模芯片,可以同時利用兩個系統的衛星計算更準確的數據。“用戶不在乎用的是哪個系統,只要好用就行。”王博說。
航天科技集團介紹,北斗衛星在設計研制過程中,就考慮到了對其他系統的兼容性。GPS、北斗、格洛納斯、伽利略等系統建成以后,導航衛星將達到100顆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全球用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可用衛星信號,享受極大便利。
2
北斗芯片價格5年降至1美元
與廣泛應用伴隨而生的,是越來越擴大的市場。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統計,2016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產值達到2118億元,同比增長22.06%。其中,與衛星導航技術直接相關的芯片、器件等核心產值達到808億元,北斗對核心產業貢獻率達到70%。
我國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規劃中,將2020年導航產業產值目標設定為4000億元,王博認為,這一目標很容易達成。
2012年北斗開始提供商業服務時,北斗芯片的高價格,成為其產業化的致命障礙,而現在局面已經逆轉。
擔任一家北斗芯片生產企業副總經理薛文通告訴新京報記者,2012年一片民用級北斗芯片價格為200元至300元人民幣,當時GPS芯片單價僅為30元人民幣左右。5年后,北斗芯片單價已降至1美元以下,與GPS芯片持平。
“主要得益于技術、工藝和產能的提升。”薛文通說,現在北斗的市場接受度已經非常高,他所在的企業北斗芯片年銷售量是5年前的近20倍。絕大部分用戶購買的都是北斗兼容芯片,GPS單模芯片市場可以忽略不計。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統計,國內銷售的智能手機超過40%款型已經裝配北斗兼容芯片,2016年中國乘用車在售車型的30%以上搭載了北斗芯片。
薛文通認為,北斗三號組網之后,北斗系統真正的應用大幕才算拉開,“之前只是小試牛刀,這是越來越大的市場。”
北斗系統“三步走”
第一步
北斗一號系統
1994年 啟動北斗一號系統工程建設
2000年 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建成北斗一號系統,為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第二步
北斗二號系統
2004年 啟動北斗二號系統工程建設
2012年年底 完成14顆衛星發射組網,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服務
第三步
北斗三號系統
2009年 啟動北斗全球系統建設
2017年 北斗三號組網星首發
2018年 計劃發射18顆衛星,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
2020年 計劃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資料來源:《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白皮書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