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犁小說里的白洋淀,如今已和雄安新區融為一體。我省和雄安新區之間,也已經水脈相通。昨日,隨著濮陽縣渠村引黃閘緩緩抬升,引黃入冀補淀工程試通水,一泓清水沿渠北上,最終流入雄安新區,潤澤我省濮陽市、河北數市和雄安新區。
[通水]一泓清水向北送受益人口1000萬
據了解,該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試通水開始后,黃河水流入位于我省濮陽市渠村鄉南湖村的沉沙池進口,通過引渠進入沉沙池2號條渠,經沉淀后清水一路北上,最終流向燕趙大地。
濮陽市水利局副局長、濮陽市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李相朝說,引黃入冀補淀工程的前期工作從2011年4月正式開始,2015年9月底,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工程自濮陽縣渠村引黃閘引水,輸水線路途經河南濮陽市,河北邯鄲市、邢臺市、衡水市、滄州市、保定市6市22個縣市區。工程線路全長482公里,河北段398公里,濮陽段84公里。根據統計,總受益面積465萬畝,其中河北省受益面積272萬畝,濮陽市受益面積193萬畝,受益人口約1000萬人。
李相朝說,工程一旦通水,每年7.4億立方米黃河水從渠首引黃閘出發,沿總干渠北上482公里,途經濮陽以及河北邯鄲、邢臺、衡水、滄州、保定6市,將潤澤沿線465萬畝土地,最終流入白洋淀。
白洋淀的生態用水需要有穩定的補給。一旦遇到連年干旱或白洋淀缺水的情況,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將成為生態補水的保障線。按照該工程規劃,在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生效后,河北省按冬四月(11月~來年2月)引水,多年平均引黃水量6.2億立方米,白洋淀生態補水1.1億立方米。
[潤澤]沉沙池保證水質清澈黃河水修復“華北之腎”
河北省水利廳相關人士表示,引黃入冀補淀線路,既是白洋淀生態補水的保障線,也是沿線節省壓采項目,在恢復和治理生態超采問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將發揮巨大作用。
“一碗水半碗沙”的黃河水,含沙量比較大。為保證送到白洋淀的水質澄澈,引黃入冀補淀工程專門建有沉沙池,以保證黃河水變成清水流入河北。
“引黃入冀補淀工程是由河南濮陽向河北東南部農業供水、補充地下水及白洋淀生態補水的戰略工程,是解決冀東南水資源短缺的民生工程。”濮陽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4月,國家出臺雄安新區戰略,使這項工程擁有更加宏大的歷史使命——為雄安新區建設提供堅實的水資源保障。
雄安新區整體規劃原則是水城相融、藍綠互映的生態宜居之城。雄安的環境治理刻不容緩,首先就是被稱為“華北之腎”的白洋淀,它面臨著水污染嚴重和水資源不足的現實。中原大地通過輸送源源不斷的黃河水,來為雄安新區“圓夢”。(記者 劉瑞朝)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