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26日,河南大學學術報告廳里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第二屆中國輿論學年會上,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分享最新學術觀點和研究成果,其中不少議題高度關注當下的現實和存在的問題。
面對更加紛繁的信息、更加復雜的輿論環境,如何凈化網絡環境,讓網絡空間更加風清氣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黃楚新認為,推進法制化管理進程、加強網上內容建設、走好網絡群眾路線、推進網絡意識形態教育,是有效防范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的關鍵所在,也是切實保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著力點。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建偉認為,作為新媒體研究工作者,我們分析網絡造假的規律,探索應對的路徑,研究防范的策略,對壓縮網絡造假空間,遏制網絡造假多發勢頭,無疑會發揮積極的作用。隨著法律法規的完善、全社會對網絡造假的抵制,尤其是新媒體編輯火眼金睛的煉成,新媒體必能迎來風清氣正、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對于公眾非常關心的政務自媒體的發展,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任助理閆永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論傳播平臺如何變化,優質內容總是剛需,政務自媒體必須智能化;從新媒體內容生產角度來看,政務自媒體必須社群化,走網上群眾路線;從運營角度來看,政務自媒體必須“轉基因”,需要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內容;想要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政務自媒體還應當人格化,要精準定位、以人為本,以受眾為中心。
結合市場需求,大河網總經理高亢表示,熟練背誦新聞傳播輿論學術語,并不意味著符合市場需要。如今,大學畢業生上午走出校門、下午到崗就能勝任工作已成為重要的判斷標準。這意味著高校新聞傳播學院需要真實的場景化、流程化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