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聽講解
汝陽縣十八盤鄉登山村村如其名,這里群山起伏,連綿不絕。在這個洛陽市南部深山區的小山村里,有一座登山展覽館,它是首批洛陽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之一。僅聽這個展覽館的名字,您可能對它并不了解,但當您來到這里,了解到這里的人們幾十年前是如何將荒山變成梯田時,一定會感到震撼。
25日,記者走進這座展覽館,重溫那段不平凡的歲月。
名稱:登山展覽館
地點:汝陽縣十八盤鄉登山村
意義:收藏了見證登山村村民戰天斗地修梯田的珍貴實物、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向參觀者展示了登山精神
走訪深山展覽館里感受登山精神
25日,記者驅車兩個小時,從市區趕到登山村。在該村村委會隔壁,有一座建筑,風格簡樸卻不失莊重,這就是登山展覽館。
登山展覽館始建于2005年,又先后于2007年、2009年進行了整修。目前,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登山展覽館收藏了見證登山村村民戰天斗地修梯田的400余件珍貴實物、36份圖片資料和2萬字文字資料。
該展覽館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面分設登山精神展覽館、實物陳列室、廉政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實踐課堂等。
在實物陳列室里,有紙燈、茶缸、破舊油紙傘,以及當年建梯田時所用的錘子、鐵锨等。在登山精神展覽館里,通過文字、圖片及實物展示,參觀者可以感受到自20世紀50年代起,時任登山農業合作社社長的趙春蘭帶領群眾向群山“宣戰”,改變登山村面貌時所創造的登山精神。
在該展覽館內參觀時,記者突然聽到陣陣掌聲,只見一個屋子里坐著20多個孩子,他們正在看一部短片,里面講的是趙春蘭帶領大家戰天斗地建梯田的故事。當看到村民們把原本幾乎“掛”在陡坡上的3500塊小坡地變成“層層梯田連成片,條條水渠繞山轉”的秀美畫卷時,孩子們都鼓起了掌。
這些孩子是來自汝陽縣城關鎮南街小學、城關鎮一小等小學的學生。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附近寫生時得知有座展覽館,就進來參觀了。
當日中午,記者順著該展覽館一側的山路來到山頂,一個亭子矗立在眼前,這是專門為紀念趙春蘭而修建的。亭子連接著一條不長的甬道,兩側是青翠的柏樹,遠處是一座座“披著”層層梯田的山。
“寧愿苦干改山河不甘苦熬度歲月”——掛在半山腰上的這十幾個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顯眼。
大山“披著”層層梯田
講述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趙春蘭仍放心不下鄉親們
當日,在登山村,記者偶遇一位老人,他就是趙春蘭的堂弟。這位65歲的老人名叫趙春芳,是共產黨員,當年他也在趙春蘭的帶領下,參與過梯田建設。
“村里的老人們都知道當年的一句話‘白天一把鎖,晚上一盞燈’。”提起往事,老人的思緒回到了那段艱苦奮斗的歲月。
趙春芳說,“白天一把鎖”說的是白天在村子里是見不到人的,家家戶戶都大門緊鎖,所有能干活的人都到山上干活去了;“晚上一盞燈”說的是大家干活要干到很晚,晚上到家天都黑了,得點燈。
“那時候村里有個小喇叭,早上6點準時廣播,讓大家都去山上干活。當時,中午有人送飯,大家一干就是一整天。”老人說,全村人多年的辛苦付出終有回報——附近十幾個自然村修建了3250多畝梯田,還修建了2座小水電站,開挖了盤山渠,讓過去的荒山野嶺變成了現在的良田。
趙春芳說,趙春蘭是1925年出生的,比他大20多歲。自1953年起,趙春蘭擔任登山農業合作社社長,后來又先后擔任鄉黨委副書記、汝陽縣委常委等,由于積勞成疾,于1981年2月28日病逝。
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趙春蘭放心不下的是登山村的鄉親們。他說:“我死后,一定要埋在家鄉的土地上,我要看著登山人過上好日子。”
趙春蘭生前定下“五不”原則:不轉戶口、不要工資、不定級別、不脫離勞動、不離開登山村。他對子女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他的兒子和兒媳至今還是農民。
點評
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振江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趙春蘭帶領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敢為人先、務實清廉”的登山精神,徹底改變登山村面貌,就是黨的基層組織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的生動實踐。
今天我們重溫和學習這段歷史,對于我們在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過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感言
汝陽縣城關鎮南街小學教師郭延偉說,作為一名黨員,自己曾經多次來過登山展覽館,平時只要有機會,就會帶學生們來這里參觀、學習,帶大家重溫那段艱苦而不平凡的歲月,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他也經常告訴學生們,要把登山村的這種不怕吃苦、頑強奮斗的精神用到學習中去,為早日成為有用之才而努力。(記者 李礪瑾/文 杜卿/圖)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