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征信時代來臨?盤點2018年金融科技五大趨勢
圖文無關
當下,金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以及做生意的方式。2018年,金融科技將會帶來更多、范圍更廣泛的變化。而對于金融行業來說,2018年,也意味著更多的新技術的落地以及金融行業更鮮活的生命力。北京晨報記者通過采訪和整理,選出了2018年金融科技領域最值得關注的幾大變化,以幫助讀者把握年度風向。
一 監管科技有望初步落地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李雨謙指出,鑒于嚴監管和防風險成為2018年金融領域的政策基調,監管科技有望在國內初步落地。對監管部門而言,避免信息不對稱和化解監管套利是大勢所趨。監管科技運用技術手段提升監管數據收集、整合、共享的實時性,有助于監管部門進行跨界監管;提高甄別和處置以金融機構創新為名義規避監管的風險,有效遏制各類風險借助網絡和移動終端快速傳播,維護金融穩定乃至社會穩定。
對金融機構而言,監管科技能夠降低合規成本,提升合規效率。通過對數據自動收集、整理和精確分析,快速形成合規報告,減少人工干預并降低錯誤率;對新出臺的金融政策進行數字化轉譯,以避免出現理解上的歧義和執行層面的混亂,提升監管應對的協調性;同時,通過對交易數據的收集、梳理乃至跟蹤、監測,實現對資金的來源和最終去向進行實時、全鏈條監控,提高風險監測識別的能力。
二 銀行自動化加速推進
銀聯信數據顯示,近幾年各家銀行都努力將電子商務打造成更專業的網上交易融資平臺,力求在“智慧銀行”時代占領發展先機。如果說銀行業的智慧化始于1998年PayPal的推出,那么到目前為止,銀行智慧化的進程已經前行了20年。但是,關注業態的朋友都知道,銀行真正的覺醒主要還是感受到了近幾年競爭者的真實壓力,這些競爭者為消費者帶去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但傳統銀行并不會一直“睡著”,通過尋找金融軟件公司以及對接金融科技公司的技術服務,他們的智慧化也在加速推進,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傳統銀行業的重大變革。
三 智能投資顧問有望進一步落地
易觀金融行業分析師田杰:過去,投顧服務大多是券商、銀行通過一對一的服務實現的。不少個人投資者并不在“被服務”之列,更多人享受到的服務僅僅是被提供了一個交易平臺。但是,現在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和機器人顧問來解釋和分析數據,機器人顧問能把大數據轉化為對個人投資者有意義的數據,投顧業務的服務范圍大幅度擴張,投顧業務也開始從高凈值人群開始向長尾客戶轉移,可以預想未來自動理財的市場空間必不會小。
不過,目前的智能投顧市場確實仍是發展初期,很多產品還是飽受爭議,但是,無論在量化交易、前沿技術、行情分析、智能匹配等多個方向,智能投顧一直都仍在前行。未來的發展空間仍是很大的。
四 區塊鏈依舊是投融資的風口
據某金融科技研究院數據顯示, 2016年,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融資總額超1100億元,金融科技公司已超過8000家。而據高盛集團預測,超過6600億美元正從傳統金融業流向金融科技領域。其中,區塊鏈技術最吸引眼球。高增長潛力和大量創新機會涌現,使金融科技成為初創公司熱衷的戰場,而區塊鏈在銀行及保險的風控系統和征信系統的表現也十分搶眼,未來應用面積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五 大征信時代已然來臨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李雨謙: 2018年初,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即俗稱的“信聯”的正式落地,標志著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社會信用體系初步完成,將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諸多影響。首先,征信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個人的投資、理財、消費、公益等行為會進行信用評估。如果個人征信系統上留下不良記錄:如貸款逾期,不按時繳納水電燃氣費用,信用卡惡意套現,擔保違約,多頭借貸等,會被計入多家征信機構的黑名單系統,之后可能還會同步到央行征信。一旦成為失信人,個人就再也不可能在任何平臺或銀行貸到款,甚至會被限制消費,乘坐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連孩子讀書都會受到影響。
另外,征信體系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越來越細。除了傳統的銀行貸款及信用卡服務,還有股票投資的融資融券,網絡購物的分期付款,個人的民間擔保,中小微企業的網絡借貸,上下游企業的賒銷保理等。征信機構將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得到更為完善的信用評級報告及評分。(記者 陳小兵 王爽)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