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計劃2035年初步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資料圖)
1月16日,武漢市政府常務會審議了《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方案》(送審稿)。方案提出,武漢將分三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21年基本形成框架,2035年初步建成,2049年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全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亮點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的處于城鎮體系最高位置的城鎮層級,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對外交流等多方面。
2016年12月1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關于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復函》,原則同意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補齊高端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和服務帶動功能,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目前,被明確定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
經過近一年研究、起草,反復征求多方意見后,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方案基本成型。《實施方案》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劃分為2021年、2035年、2049年三個階段,圍繞強化湖北省“主中心”、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要求,全面提升武漢現代制造基地、服務高地、創新源地、開放平臺功能,加強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拓展沿江發展新空間,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區國際交往中心。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1年,武漢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2萬億元左右;到2035年,初步建成在全球范圍內具有一定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到2049年,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全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亮點城市。(記者 蔡朝陽 楊然)
延伸閱讀》》實干謀遠 打造世界亮點
新年伊始,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終于有了明確的實施方案。
在長江沿線城市中,武漢經濟總量和人口均位居前列,具有支撐長江中游地區和承啟上下游的獨特作用。過去,由于城市圈建設滯后,高端服務功能不足,輻射帶動作用不夠強,難以發揮長江經濟帶中游地區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的支撐作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有利于補齊武漢高端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和服務帶動功能,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梁。
近年來,武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為立足之基,芯片、基因工程、金融等新技術革命要素正在重新鍛造城市靈魂。2017年,武漢預計地區生產總值達1.34萬億元左右,三大戰略新興產業產值均增長17%以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堅實基礎。
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既有近期的實干目標,也對中遠期進行謀劃展望,“略如紐約、倫敦之大”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這座城,將成為世界的亮點。
吸納資智企 沖擊全國第一梯隊
實施方案提出,要在打造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文化創意中心等方面發力,在全球范圍內吸納資金、人才、企業,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綜合經濟實力強、產業能級高端、資源配置高效、集聚輻射能力強的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到2021年,綜合經濟實力進入全國城市第一梯隊、世界城市先進行列。
城市發展,離不開資金、人才和產業。招商引資正作為武漢“一號工程”實施推進。2017年,武漢各類招商活動簽約金額2.58萬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227億元,創歷史新高;實際利用外資96.5億美元,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未來,武漢將繼續圍繞全產業鏈、創新鏈、城市功能鏈招商,力爭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年均增長15%左右。
招才引智與招商引資并舉。武漢將堅持實施“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發展“菁英經濟”,讓大學生能就業、易創業、快落戶、好安居,打造“大學生最友好城市”,優化人才結構,再贏人口紅利。實施“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發展“校友經濟”。實施“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對接工程”,發展“院士經濟”。實施“海外科創人才來漢發展工程”,發展“海歸經濟”。
大力發展高效高新產業,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到2021年,基本建成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和工業經濟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
武漢是大學之城,科教資源是得天獨厚的優勢。武漢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平臺,引進建設10家世界級產業研發機構和一批跨國企業研發中心;支持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此外,武漢還將打造全國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知名的文化創意中心。到2021年,培育3家收入過百億元、8家收入過50億元的物流企業,工業設計總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時尚創意設計產業產值超過550億元。
以資金促產業,以產業留人才,三者相互促進,武漢經濟有望迎來新的騰飛。
整合水陸空 打造國際交通樞紐
水上,打造長江中游最大水上門戶,以陽邏國際港為核心,實現“中部海港”功能;地面,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鐵網,構建以武漢為中心呈放射狀的城際交通網絡;空中,增開洲際直達航班,實現航空線路通達全球重要國家和地區。
實施方案提出,武漢將以水港、陸港、空港整合統籌為抓手,建成規模合理、功能完善、暢通有序、安全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打造現代化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從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運輸組織、健全現代航運服務體系等方面努力,鞏固“江海直達”品牌,打造“水上高鐵”。
建設國際陸運樞紐。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鐵網,形成聯通中外的鐵路快速貨運網絡,建成高速公路骨架網絡。
建設國際航空樞紐。發揮天河機場4F級機場功能,加快航空樞紐站國際化建設,啟動天河機場第四期擴建,策劃建設第二機場,在機場口岸實現7×24小時常態化通關,確立國際門戶機場地位。大力發展通用航空,打造中部地區通用航空制造基地和城市航空公共服務重要示范區。
武漢還將全面提升市內交通環境。到2021年,建成運營400公里以上軌道交通,力爭進入世界地鐵城市第一方陣,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超過60%。全面建成快速放射線,形成“五環二十四射”快速路網,加強中心城區與新城區通道建設。完善自行車道、寧靜步道等設施,建成“以人為本、綠色低碳”三鎮慢行交通系統。
鏈接地球村 構建內陸開放高地
未來的武漢,不再僅僅是“九省通衢”,而是“國際通衢”。
實施方案提出,要立足國際通衢,建設國家全面開放的戰略聯接點、推動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聯動發展的戰略樞紐,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增強對外開放平臺功能,提高武漢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面向全球的內陸開放高地。
湖北自貿區武漢片區、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都是開展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優質平臺。實施方案認為,在加快推進這些平臺建設的同時,還要增強開放型經濟競爭力,強化出口主體培育,力爭到2021年,新增外貿出口總額超過80億美元,年均出口額過億美元的企業超過30家。
繼續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工程設計、服務外包、文化創意等業務,支持企業抱團出海,在有條件的國家建立武漢產業園區。力爭2021年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超過22億美元,年均增幅超過10%。
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到2021年,在漢世界500強企業超過290家。
此外,武漢還將提升對外交往層級,建設中部地區涉外服務中心。引進更多領事機構和國際性組織落戶武漢;打造“留學武漢”品牌,吸引海外學生來漢學習交流,穩步提高在漢外籍常住人口數量;結合大型賽事和國際活動擴大武漢的國際影響力,吸引更多境外游客來漢。
復興大武漢 建設美麗宜居城市
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打造歷史之城、當代之城、未來之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時代武漢的奮斗目標一個接著一個。發展側重雖有所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愿景:復興大武漢,使之成為一座美麗宜居的城市。
建設世界一流的城市亮點區塊。以長江、漢江交匯的南岸嘴為原點,以長江武漢段為藍軸、龜蛇山系為綠軸,覆蓋兩江四岸20余平方公里區域,建設世界級歷史人文集聚展示區,打造長江文明之心。加快規劃建設長江主軸,引領武漢大都市區由“組團結構”向“中軸結構”發展。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建設長江新城。完善東湖綠道,開展生態修復,進行“景中村”有機改造,打造世界級城中湖的典范。
塑造國內外知名的濱水生態綠城。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全力推進“四水共治”,到2021年,武漢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超過85%。
建設全國一流的園林城市。實施“綠滿江城、花開三鎮”工程,到2021年,建成區綠化率達到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實施“擁抱藍天”行動計劃,2021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確保達到71%以上。
武漢還將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建成覆蓋華中、輻射全國的武漢大型數據中心和超算中心。布局5G無線網絡,爭取在武漢地區率先實現5G大規模商用。通過建設“云端武漢”平臺,讓市民在網上就能享受政務、醫療、教育等資源。(記者 蔡朝陽 楊然)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