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焦慮指數”網絡調查結果顯示 最焦慮孩子教育
2月22日,由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廣州市婦聯指導,母乳愛志愿服務隊、微信公眾號“二孩媽媽進化論”等單位發起的網絡調查“二孩焦慮指數”結果出爐。
這份征集了4000多份問卷,其中70%為二孩家庭的調查結果顯示,二孩帶來的焦慮正在從糾結、沒人帶等,轉化為對孩子教育的擔憂。
25%的受訪者稱生二孩“壓力山大”
調查顯示,在尚未生育二孩、但有意愿生育二孩的受訪者中,最大的“二孩焦慮”來自于三件事:經濟壓力、孩子誰來帶和帶孩子的辛苦;而在已育二孩的家庭中,二孩帶來的最大焦慮則是:帶孩子的辛苦、經濟壓力和教育焦慮。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已育二孩的受訪者中,有75%表示自己的“焦慮指數”位于50分以下,也就是大多數人雖然感到焦慮,但壓力可控。但同時,也有25%的受訪者壓力山大, 并有6.1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極其焦慮,有過極端的念頭。
調查也顯示,女性因為生育二孩放棄工作的現象有增無減。生育二孩后,回答“有職業規劃、努力打拼中”的女性,只有37%。相比之下,卻有63%的二孩母親表示,對職業發展沒有目標、沒有規劃、感到迷茫、對未來無能為力。
對此,廣州市政協常委曹志偉認為,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雇傭女工。一是可按照雇傭女工達到一定比例,給予該企業一定的稅費優惠,如采取女工懷孕、哺乳期間企業由政府補貼“五險一金”的方式,以鼓勵企業雇傭女工,降低企業額外成本。二是可借鑒美國、澳洲、日本等國家的福利制度,由政府承擔孕、產女工在休假期間的工資、福利開支。他建議,將學前教育納入非強制性義務教育,構建十五年的義務教育體系。
79%受訪二孩家庭明確表示不會再生
該項調查也對“進一步放開生育”后的生育意愿做了調查。調查顯示,79%已育二孩的受訪對象明確表示不會再生。同時,7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理想的孩子數量是2個,15%的受訪者表示理想子女數量為3個或更多,而表示理想子女對象為1個的僅為7%。
對此,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認為,生育焦慮加重導致生育意愿下降,已經成為一個客觀的現象。
“生意意愿下降與否取決于內外兩方面因素。”董玉整說,從外在因素看,經濟條件、社會福利、環境支撐、家庭和社會關系、就業發展壓力等,都會影響生育意愿。從內在因素看,社會發展使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育方式都發生了變化,應對生育養育的時間精力都顯得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不敢生了。
他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生育觀念尤其是生育價值觀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人們更加注重自己的自由發展、更加注重自我的價值實現、更加注重個體的品位生活,不再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不再將下一代當做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
45.65%受訪者表示有養老壓力
記者了解到,這三年的二孩日調查中,都有同一個問題“你是否有養老壓力”。而公眾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日漸不同。2016年,表示有養老壓力的受訪者僅為兩成;2017年,回答有養老壓力的受訪者近三成;而在今年,表示有養老壓力的受訪者高達45.65%。
對此,董玉整分析認為,養老壓力增加要辯證分析。一方面,居民期望壽命增長,自己的長輩年齡增大,撫養長輩需要投入更長的時間、更多的精力,醫藥費居高不下,于是感到養老壓力增大。
另一方面,自己只有一個孩子時,養育孩子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投入相對較小,而自己有兩個孩子時,養育孩子的時間精力和經濟投入相對較大,再去撫養老人就會感到壓力增大了。上有兩老(雙獨家庭是四老),下有兩小,壓力當然會大了。
董玉整補充表示,現在人們生育子女的年齡在不斷增長,35歲以上的孕產婦越來越多。自己年齡越來越大,自己的養老問題也就越來越近了。現實中,養老機構少、養老環境差、養老資源不足、養老費用較高等現象普遍存在,這也會成為人們感到養老壓力的一個原因。在這樣的背景里,人們承受著對長輩和對自己的雙重養老壓力,形成了“養老焦慮”。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