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管理要有“禁止項” 更要有溫度!
市民在青島地鐵3號線內乘車。新華社發(黃杰顯攝)
惟其當制度體系既能嚴管、也能夠體現管理者的溫度時,才會產生正向激勵,進而實現乘客與管理者共同維護地鐵秩序的目標。
-----------------------------------------------
從7月1日起,成都《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規定》正式實施,新規明確禁止了9類危害或者可能危害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行為,包括禁止強行上下車,禁止攀爬或者跨越圍欄、護欄、護網、站臺門等。新規還將建立從業人員不良記錄和乘客違法違規行為信息庫,即通常認為的“黑名單”。此外,去年6月1日起施行的《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也有相應的禁止性規定,如地鐵上不能吃零食;除導盲犬外,其他動物不能被帶上地鐵;“主觀惡意”逃票行為,除補票款外還將行政處罰等。(封面新聞7月2日)
先有條例,眼下又出臺了規定,成都的軌道交通正在走向制度化、規范化。與之相對應的一些問題、困難,也會隨著各項制度措施綜合發力而得以破解。有問題不要緊,要緊的是想辦法解決問題,乃至預先作防范,未雨綢繆,盡量避免問題的發生。
如今,地鐵改變甚至是重塑了人們的公共生活。然而,在給公眾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地鐵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如何文明乘車、如何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等,都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些問題不僅對乘客的素質提出了要求,也考驗管理者的智慧與反應能力。讓民眾更方便,讓地鐵交通更有秩序,本來就是城市管理者的責任。
這中間,對乘客的道德訴求當然很重要,但任何單純指責乘客道德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很簡單,任何人的道德都具有一定的外部性,都與制度環境有著廣泛的聯系。這也表明,若想提升乘客的道德水平,還是要從構建基礎性的制度入手,制度越嚴密、管理越精細,則乘客的行為就會有所依傍,而不至于放任自流。
比如,今年5月19日,成都草莓音樂節散場后,成都地鐵4號線非遺博覽園站迎來了數千名乘客。其中一部分乘客未購票直接翻閘進站的不文明乘車行為,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與討論。乘客直接翻閘進站,固然是一種失德行為,然而,我們在譴責乘客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有所反思,在面對大流量乘客的時候,該如何有效、快速疏解分流?還有,地鐵的支付系統是不是也該有所改進,以方便乘客快速通過?如果能夠多一些便利、多一些用戶思維,不文明乘車行為就會少一些。
事實上,成都在地鐵上的相關制度已經十分細密,幾乎窮盡了一個乘客在城市里生活的所有可能行為。基于精細化管理的思維,確實能夠為乘客的行為設定種種規矩,有了這樣的規矩,就能解決相應的問題。當然,從操作層面而言,地鐵管理的相關舉措還可以規定更精細,更便于乘客的出行。不僅要有“禁止項”,也要有關懷。譬如此次成都地鐵為導盲犬開了口子,就體現了城市對邊緣群體的善意。只有當制度體系既能嚴管也能夠體現管理者的溫度時,才會產生正向激勵,進而實現乘客與管理者共同維護地鐵秩序的目標。黃羊灘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