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搬新房,摘“窮帽” 脫貧路上處處新

2019-02-02 16:25:09      來源:長沙晚報

產業旺鄉村興,脫貧路上處處新

瀏陽市淳口鎮脫貧戶在忙碌中喜迎脫貧后首個春節

長沙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朱敏 通訊員 胡媛)拎起一袋雞食,養雞脫貧戶易佳聲裹著棉衣來到雞舍,打開雞籠把雞放到山上;天剛亮,脫貧戶潘傳超來到承包的山林,圈養的野豬又有了新銷路等著他去送貨;鍋碗瓢盆叮當作響,脫貧戶周小紅早早起床做飯,荷花基地有要緊事等她去忙……記者日前深入瀏陽市淳口鎮部分村(社區),發現產業興旺給貧困戶脫貧帶來了無限的活力,他們在忙碌中喜迎脫貧后的首個春節,新的幸福感與新年的年味一起來襲,令人陶醉。

搬新房,摘“窮帽”

“咯咯咯”,幾聲雞啼唱破曉,嶄新的春聯、大紅的燈籠把淳口鎮鶴源社區貧困戶易佳聲剛入住的磚房裝扮得更加敞亮了。

前兩年,易佳聲還是鶴源社區的貧困戶,不幸患上了重病,一家四口全靠他打零工糊口,想搞點產業,卻因缺資金、缺技術、缺門路,一度遇到難關。

“多虧鎮里的好政策,我不花一分錢報名參加委托幫扶產業項目,有人提供技術指導,學得好能分到50只雞苗,自己可以找銷路賣好價錢,自己賣不了,公司承諾保底80元一只的回收價。”易佳聲所說的好政策,得益于淳口鎮“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模式,政府委托公司免費提供雞苗、技術指導和保底回收。

勤快進雞棚、虛心學技術、逐步上規模……易佳聲把這些山雞養得羽毛鮮艷、冠大直立。有城里人專程開車來找他買,短短幾個月,易佳聲的幾十只雞銷售一空,毛收入達到5000元。僅用一年時間,易佳聲把土雞養殖規模從50只擴大到300只,2018年養雞純收入2萬多元。

快過年了,易佳聲依然沒能閑下來,精氣神足的面貌、山地忙碌的身影、蒸蒸日上的產業,為這個春節增添了更多喜慶。

“樹活風雨土,人活精氣神。咱可不能一直當貧困戶。”2018年底,易佳聲主動要求摘掉“貧困帽”。

“脫貧致富靠勤勞,我現在脫了貧,修了房,日子越過越有盼頭。”易佳聲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林下野豬“跑”出致富路

山遠、霧多、水甜、林密,這是淳口鎮原省定貧困村爐煙村的自然優勢,村民們因地制宜發展養殖業,如今牛羊滿山坡。

春節前夕,脫貧戶潘傳超依然沒能閑下來。他站在鐵門外吹哨,一頭頭野豬立馬從山林中跑下來。

3年前,在市鎮兩級黨委和政府支持下,爐煙村貧困群眾發展了林禽、林畜等林下多種經濟模式,潘傳超另辟蹊徑養起了野豬,不僅一舉摘掉了“貧困帽”,2018年還被評為瀏陽市“奮進之星”脫貧攻堅典型人物。

備受鼓舞的潘傳超把野豬的養殖規模從2016年的10多頭發展到現在的200多頭。2018年共賣出80余頭野豬,純收入50萬元。

談起圈養野豬帶來的實惠,潘傳超笑瞇瞇地說:“現在,生意旺了,荷包鼓了,但不能歇腳。今年要擴大養殖規模,廣開銷路,把咱們爐煙村的‘野豬’品牌打出去。”

荷鴨套養脫貧有一“套”

時下正值寒冬,淳口鎮獅巖村周小紅家里卻溫暖如春。圍著燒旺的爐火,周小紅和丈夫吳新權在貼了“喜”字的窗戶上又掛上“福”字。

這一年,周小紅不僅脫了貧,兩人還辦了喜事。2016年,周小紅的前夫不幸病逝,她一個人要扛起家里的重擔,上有兩位70多歲的老人,下有兩個讀書的女兒。“那兩年,丈夫的醫藥費和女兒們的學費,把家里全掏空了,我成了貧困戶。”

受惠于一系列扶貧政策,女兒們的學費補貼了大半,減輕了家里負擔。周小紅喊上鄰里6個婦女,一起養了180只洋鴨子,獅巖村荷香醉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免費提供鴨苗、飼料和技術指導。“去年10月,公司把180只鴨子回收了,每人分到5100元錢。”

獅巖村黨支部書記吳佳佳坦言,越來越多的婦女從開始的不想就業、沒能力就業,到現在主動要求就業、穩定就業。如今,隨著周邊120名婦女就業帶動以及駐村干部引導,“等靠要”的思想、得過且過的觀念進一步扭轉。

為了過上好日子,周小紅還在村上的一家服裝工廠打零工,最多時每月能掙3000元。今年,夫妻兩人收入超過9萬元。

“今年下半年,讀大學的大女兒就要畢業了。大女兒畢業后,我們家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周小紅高興地說。

標簽: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