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2017年中國經濟“年報”今日公布 全年經濟料實現超預期增長

2018-01-18 11:51:57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7年中國經濟“年報”今日公布

2017年中國經濟“年報”今日公布,全年經濟料實現超預期增長。中國證券報認為,“穩中有進,好于預期”的經濟現狀為實現新舊動能切換提供了有利窗口,宜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釋放制度紅利,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無論從短期還是中長期看,經濟動能切換面臨較好的時間窗口。短期而言,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逐步改善。2008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傷害在逐步修復,歐美經濟回暖跡象明顯,IMF、世行等機構調升了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異常寬松貨幣政策在逐步回歸常態。2017年中國外貿結束連續兩年的負增長,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創多年來的最低水平,企業效益好轉。新動能集聚已顯良好態勢,高技術制造業保持較快發展,新產業不斷壯大,新業態新模式活力增強。去年1-11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68.8%,新能源汽車增長46.5%,太陽能電池增長27.5%。這種向好態勢有望在今年得到延續。

長期而言,新常態下經濟有望維持中高速增長。在不出現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黑天鵝”事件情況下,經濟增速在未來三四年保持6.5%上下增長的可能性較大;“三去一降一補”多策并舉,經濟體系內部潛伏的風險點在穩步排查,有利于提升經濟抗風險能力。與此同時,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優化,應對復雜經濟形勢的政策工具不斷豐富,有助于保障經濟穩步發展。這為經濟動能切換提供了良好的社會預期、經濟環境和宏觀調控保障。

但不容忽視的是經濟態勢“好中有難”,這要求我們抓住機遇,加快推進新舊動能切換。過往經濟增長依靠的是低成本的要素驅動和大規模的投資驅動,經濟增長質量、效益不高,且付出了較大的社會、環境成本。2008年以后,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呈下降趨勢。據社科院專家測算,近年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幾乎不足0.5%,全要素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僅有5%左右。

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和加快技術創新升級,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主要路徑,也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兩大驅動力。其中,制度改革是推動經濟增長從靠“量”驅動向靠“質”驅動最為關鍵的因素。比如,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速度放緩以及市民化成本較高,削弱了人力要素“量”上擴張對經濟的拉動效應,但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社保醫療“軟環境”的改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完善,既可疏通勞動力流動渠道,增加勞動力供給,又可提升勞動力素質。技術創新方面,關鍵在于通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推行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政策,加快科研體制改革,推動人力、技術、資本等要素的有效融合,培育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釋放“工程師紅利”。

更多的制度改革體現在完善資源市場化流通、定價的基礎制度上。一方面,簡政放權,打破壟斷,減少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性壁壘,建立各類要素在各部門、行業、地區之間自由進退、順暢流動的市場機制。這可有效減少民間投資“玻璃門”、“特殊企業”僵而不死等“冰火兩重天”現象。另一方面,繼續擴大開放,在重視資金引入的同時更加注重技術、管理、供應鏈、市場規則的學習和借鑒。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國證券報認為,改革是新時代的主旋律,是經濟動能切換的主引擎,期待更多改革紅利釋放,高質量發展可期。

標簽: 年報 中國經濟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