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會率不足四成 IPO審核從嚴升級
2018年首月,新股發行延續了去年10月新一屆發審委上任以來從嚴審核的態勢,上會企業財務的真實性,業務的合規性,企業內部控制的規范性、關聯交易、應收賬款、結算方式等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一月IPO過會率降至不足四成
WIND統計數據顯示,1月份,發審委共審核了49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其中,18家獲得通過,24家被否,通過率僅為36.73%,否決率則高達48.98%。2018年1月22日至2018年1月26日,23家公司IPO上會,僅有6家公司通過。從2017年10月17日第17屆發審委亮相以來,上市工作的審核工作呈現從嚴趨勢。IPO的通過率已經由2017年9月底的80%加速下滑到2018年1月底的37%。
今年1月份,新股發行審核還多次出現了“N過1”的情形。2018年1月12日至2018年1月25日之間,上會情況如下:1月16日6過2,1月17日7過3,1月23日7過1,1月24日5過1。其中,1月23日單日上會通過率低至14%。按照保薦機構來看,包括招商、國金、興業等在內的10家券商的保薦項目出現了“全軍覆沒”的情形,無一獲得通過。相比之下,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6日,發審委共計審核390家公司IPO申請,其中有328家過會,通過率為84.10%。增發通過率為98.10%。可轉債和配股通過率均為100%。
從2017年10月17日至2018年1月30日的發審委過會情況來看,IPO上會137家,過會70家,過會率為51.09%。業內人士認為,新一屆發審委上任以來,審核嚴格程度明顯提升,當前接近37%的通過率是否是最低點還不好說。低通過率與新的IPO發審規則以及對IPO發審委委員的評價、終身追查、督查以及紀律檢查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密切相關,未來趨勢還會延續。
新審核動態機制形成
在IPO從嚴審核的態勢下,新的發審動態機制正在形成。東北證券認為,從嚴審核,一方面讓符合標準的企業可以盡快上市;另一方面,讓質量不足夠優質的企業知難而退,取消排隊或者撤回資料。既保證過會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同時也解決了IPO“堰塞湖”問題。長此以往,將形成動態平衡的新機制。
一方面,審核加速,IPO排隊企業的數量明顯下降,化解“堰塞湖”指日可待。數據顯示,第17屆發審委每周平均召開2次發審會,每周處理近9家公司的上會。截至今年1月底,第17屆發審委上任以來,上市企業從申報稿首次公告日至上會日期平均經歷496.87天。對比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第16屆發審委所處理企業從申報稿首次公告日至上會日期平均經歷535.57天。通過本屆發審委IPO審核的湖南鹽業股份有限公司,從申報稿首次公告日至上會日,僅僅用了20天的時間。作為對比,第16屆發審委任期內,最快的南京藥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申報稿首次公告日至上會日,經歷了194天。證監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月25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464家,其中,已過會26家,未過會438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432家,中止審查企業6家。
另一方面,嚴把IPO關口,也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水平。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新一屆發審委上任以來的嚴審態勢,能夠有效防止一些績差公司和問題公司上市。讓符合條件的新股上市,切實貫徹落實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的方針,也能更好地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種種跡象顯示,新一屆發審委正在徹底打破過去業界對于凈利潤指標的“迷信”,企業財務的真實性,業務的合規性,企業內部控制的規范性、關聯交易、應收賬款、結算方式等問題正在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沖刺“精神病院第一股”的康寧醫院為例,發審委提出詢問的問題中包含了多項經營業務的合規性,包含所管理醫院未列入合并范圍,但向其提供資金、收取管理服務費用,這是否屬于分紅行為,是否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等一系列問題。
北京的一家投行業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凈利潤規模來看,多家被否規模都不小,放在過去,還是很有希望成功過會的。而在現在,發審委比較關注企業盈利的真實性和業務的合規性。“現在我們受理的項目,除了要求有一定凈利潤規模之外,關鍵是要干凈。”他說。
未來將增加發行制度包容性
日前,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劉士余代表黨委作了工作報告。值得注意的是,在部署2018年重點任務時,證監會強調,要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據了解,證監會在2018年監管工作會議上表示,要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改革上市發行制度。要保持IPO常態化,穩步推進股票發行制度改革,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資本形成機制。
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A股共計有419家企業IPO上市融資2186億元,盡管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明顯提升,但如何讓優秀的公司在境內市場快速上市,仍然是現行發行制度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1月31日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境內外上市互聯網企業數量達到102家,總體市值為8.97萬億元人民幣。其中,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公司的市值之和占到總體市值的73.9%。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要改變這一狀態,需要提高IPO標準的包容性,應當考慮設定多元的IPO標準,適應不同類型企業。對于新經濟輕資產類的公司,可以考慮設立淡化凈利潤和有形資產、強化營收高增長的指標。他認為,這個工作可以率先在創業板進行試點,在IPO標準上進行重大改革。□記者 吳黎華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