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山西太原,民眾出行時紛紛“全副武裝”抵御寒風侵襲。 韋亮 攝
新一輪強冷氣已在路上 中東部局地降溫或超12℃
不過,當東北、華北地區的人們在討論氣溫新低之際,新一輪范圍更大、影響更廣的強冷空氣已經在路上。
根據預報,從16日夜間開始,來自蒙古高原的新一輪強冷空氣將進入中國內蒙古及新疆北部一帶,并將自北向南影響中東部大部地區。受此影響,16日至18日中國自北向南會出現一次大范圍大風降溫及雨雪天氣過程。
據氣象專家介紹,這一輪冷空氣的強度比13日至15日的冷空氣更強,影響范圍更廣,對南方地區的降溫影響會更明顯,此外,這輪冷空氣過程帶來的影響以大風降溫為主。
根據預報,受未來這輪強冷空氣影響,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將下降8~10℃,部分地區降溫超過12℃,地面最低溫度0℃線將于19日凌晨南壓至沿淮一帶地區。長江以北大部地區有4~6級偏北風,陣風可達7~8級,東部和南部海區有7~9級風。
降水方面,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大部將出現小到中雪或雨夾雪,吉林東部將有大到暴雪,黃淮、江淮、江漢、江南、西南地區東部及華南等地有小到中雨,江南部分地區有大雨。另外,16日至17日,新疆北疆沿天山地區有小到中雪或雨夾雪,局地大雪。
“此輪冷空氣過程具有移速快,影響范圍廣,降溫幅度大的特點。冷空氣從16日夜間進入內蒙古地區,到17日夜間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18日夜間冷空氣將繼續向南移動并到達南海,可以說在短短兩天時間內就自北向南橫掃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孫軍介紹。
對于冷空氣對農業的影響,孫軍介紹,19日前后,黃淮西部和南部、江淮等地的部分地區將出現初霜凍,大風降溫雨雪天氣不利于設施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晚播冬小麥和露地蔬菜等生長。對南方地區來說,17日至18日江南地區的降雨,對晚稻等秋收作物晾曬、水果采收及秋播作物健壯生長略有不利,但利于增加庫塘蓄水。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
冬天來得猝不及防 冷空氣為何如此頻繁?
近期,影響中國的冷空氣可謂接踵而至,自北向南多地氣溫在短時間內急速下挫,不少網友在社交網絡上感嘆“冬天來得猝不及防”。
對于冷空氣頻繁來襲,孫軍分析,秋冬季節,中國頻繁出現冷空氣過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
“進入秋冬季節,陸地會形成強大的高壓,海洋上會形成低壓。水平氣壓梯度力會促使大氣由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運動。從氣候系統的角度看,秋冬季冷空氣頻繁南下的原因是副熱帶系統及熱帶系統南移,暖濕氣流南撤,中高緯度地面冷高壓趨于活躍,于是西北氣流就引導冷空氣團向南推移。”孫軍說。
在近期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節目中,國家氣候中心首席氣候專家王永光在預測今年冬季氣候時表示,從前期數據預報模式和診斷分析看,今年冬天中國可能還是偏暖,“偏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不可忽視,包括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還是要加強防范” 。
對于如何界定“冷冬”和“暖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解釋,氣候冷暖可通過兩個參數描述,一個是平均溫度,一個冬天90天的平均溫度超過了多年的平均值,這就是暖冬,反之是冷冬,這是平均值的問題。另一個參數是極端事件,比如一個冬季的數天之中驟然猛烈降溫,出現寒潮天氣。
“如果平均值報的是暖冬,不等于在這個暖冬之下就有很強的冷事件和很暖的暖事件發生。”丁一匯說。
標簽: 冷空氣,降溫,中東部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