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馬兜鈴酸導致肝癌?談“馬兜鈴酸”色變 大可不必

2017-11-01 18:39:51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談“馬兜鈴酸”色變 大可不必

馬兜鈴酸,一個很拗口的中藥名,時隔十幾年后,隨著一篇論文再次走進了公眾的視線。

近日,權威醫學期刊發布研究成果稱,該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臺灣98名肝癌患者的基因3年,發現其中76名患者的肝癌基因中帶有“馬兜鈴酸特有的基因突變指紋”。由此,研究者推測含馬兜鈴酸的中草藥或和亞洲人群肝癌發生直接相關。

圍繞這篇論文,一些相關文章也在網絡朋友圈里熱傳,有文章提出“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是導致中國人肝癌高發的罪魁禍首”,甚至全盤否定中藥;還有雜志推波助瀾,專門刊登了題為《草藥的黑暗面》的封面評論。那么,馬兜鈴酸到底是什么?馬兜鈴酸導致肝癌是推測還是事實?

“致癌這個鍋,馬兜鈴酸不背”

文獻記載,馬兜鈴酸是一種植物次生代謝物,存在于幾乎所有的馬兜鈴屬植物中。雖然,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具有一定毒性,但因其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等功能,是治療肺熱咳喘的一個較常用的藥物。如果合理控制劑量,對毒副作用事先告知且嚴格監控,完全可以解決問題、限制其毒性。

記者又了解到,因馬兜鈴酸導致不可逆性腎病以及尿道上皮細胞癌,有“腎毒素”之稱。2009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就曾將馬兜鈴酸列為最高級別的第一類致癌物之中。

此次探討馬兜鈴酸與肝癌關系的論文發布后,眾多中醫乃至西醫專家均強調“致癌這個鍋,馬兜鈴酸不背!”

“實際上這篇文章并沒有提供馬兜鈴酸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更沒有中藥導致肝癌的直接證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國家慢性腎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陳香美教授撰文指出,研究者只是通過外顯子測序,發現接觸過馬兜鈴酸中藥的患者肝癌組織中有較高頻度的基因突變,推測肝癌的發生可能與馬兜鈴酸有關。而且,需要澄清的是基因突變不等于癌,“含馬兜鈴酸中藥—馬兜鈴酸—基因突變—肝癌”的內在聯系,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海中醫藥大學肝病研究所所長劉成海也認為,從這篇論文看,馬兜鈴酸與肝癌的關系是一種“相關性推測”,并非直接的因果性。“通常要確認某種因素的毒性,應通過臨床流行病學和動物試驗研究發現明確的因果性。如乙肝是導致肝炎的關鍵因素之一,控制乙肝能有效延緩和減少肝癌發生。”

馬兜鈴酸被證實是一級致癌物,這一點沒有爭議。但是否就是引發亞洲和中國人肝癌的罪魁禍首,僅靠本研究的結果還完全無法定論。藥理學專業出身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植物研究所博士生侯睿,在這篇文章中發現了一些值得拿來討論的邏輯漏洞。比如,多大劑量的馬兜鈴酸攝入多長時間能夠導致這種突變特征?在肝癌患者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夠不受腎毒性的影響,而攝入足夠劑量的馬兜鈴酸,以至于能夠導致肝癌。“這些問題如果不得到合理解釋,那么馬兜鈴酸誘導肝癌的說法是否完全正確,還有待商榷。”

全國名老中藥專家、湖南中醫附一主任藥師劉紹貴教授則強調,關注和防止馬兜鈴酸的腎損傷及其他毒害作用是必須的,但也無須危言聳聽,更不應混淆視聽。“對該研究結果應當客觀對待,不要盲目過度解讀。”

標簽: 馬兜鈴酸 肝癌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