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人才短缺成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短板 “坑”多“蘿卜”少

2017-11-21 11:27: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新辦法:海歸、轉崗、實驗室

劉慶峰的預測代表了業內樂觀的看法:人工智能的人才短缺在兩三年后會慢慢緩解。但與英美等國相比,中國的人工智能人才短缺仍是當下最現實的問題。

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一篇長達20頁的報告指出,美國超過一半的數據科學家有10多年的工作經驗,而中國經驗不足5年的研究人員高達40%,且中國目前擁有不到30個專注于人工智能的大學研究實驗室,僅靠這些實驗室無法輸出足夠的人才滿足中國AI行業的招聘需求。

有效供給不足,企業不得不想出一些應急辦法以解燃眉之急。從人才積累豐厚的其他國家吸引人才,尤其是“海歸”華人專家,成為國內巨頭型企業近年來慣用的辦法。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吳恩達、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等國際人工智能權威先后被百度引入國內,先后擔任百度首席科學家和首席運營官;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教授王剛、前亞馬遜資深主任科學家任小楓則先后被阿里巴巴招募,分別擔任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和阿里iDST(數據科學技術研究院)的首席科學家.....此類名單還將繼續增加。

華人專家的持續回流,將縮短中國與美國等國家的人工智能技術差距。領英發布的上述報告認為,美國已成中國AI人才最大回流來源,中國擁有海外工作經歷的AI技術人才中,有43.9%來自美國。但是“海歸”專家的爭奪往往價格昂貴,畢竟只是巨頭企業的游戲,因此內部轉崗培養,或與外部合作建設聯合實驗室,成為不少企業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一類方法。

作為搞科研出身的企業家,珠海市四維時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崔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BAT、華為等巨頭的爭奪下,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人才價格水漲船高,想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所作為的中小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往往沒有優勢,因此內部轉崗和培養就成了一個可考慮的辦法。

崔巖認為,原來從事數據挖掘、互聯網開發的技術人才實際上也能轉型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核心算法確實最需要專業人才,但也需要做前后端開發的人,畢竟人工智能還是需要互聯網和大數據基礎的。”而在企業外部,與高校、研究機構共建實驗室,既是人工智能企業尋求技術落地的路徑,也是培養更多人才的一種探索。

今年4月,科大訊飛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建醫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11月,又與國家醫學考試中心宣布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醫學考試領域的應用。同樣在醫療領域,騰訊與西部地區69家醫療單位組成的西部眼科聯盟成立人工智能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共同啟動眼底篩查臨床預試驗。

對于共建實驗室,科大訊飛智慧醫療事業部總經理陶曉東表示,在人工智能與醫療等行業結合的過程中,最缺的是既熟悉人工智能又熟悉醫療的跨界人才,與這類醫學研究機構合作,主要是希望能有更多行業專家參與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

標簽: 人工智能 人才 短板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