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廣州醫生3D打印幫助患兒“補腦洞”

2017-12-15 16:40:00      來源:新京報

醫院用3D打印技術修復患兒受損骨骼。網絡截圖

醫院用3D打印技術修復患兒受損骨骼。網絡截圖

術后恢復良好已出院;目前多應用于疑難雜癥;行業標準尚存盲區,不屬醫療器械范疇

3D打印技術發展至今,早已從概念中的“黑科技”,進入實實在在的民生領域。

近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童院區口腔外科醫生崔潁秋團隊,通過引入生物3D打印技術,成功為一名8歲患兒重建顳下頜關節,并修補顱底的外傷洞穿缺損。新京報記者獲悉,目前患兒恢復良好,已經出院。

當前,3D打印技術在臨床領域仍在探索階段,相關行業標準仍急需建立。業內人士指出,3D打印模型不屬于醫療器械的范疇,未納入臨床醫療服務項目,監管尚有盲區。不過,國家層面的操作規范,也正在制定中。

引入3D打印修復顱底破損

只是在小區內一次不慎摔倒,導致面部出現骨折,廣東東莞8歲男童林志(化名)一度經歷了“生死劫”。輾轉多家醫院后,林志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隨后,林志被送至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接受救治。

新京報記者從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獲悉,林志入院時,右側下頜骨關節粉碎性骨折,并且右側髁狀突向上穿破顱底,進入顱內。如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張口困難,骨折處錯位愈合、關節強直,面部發育畸形等嚴重后果。

林志的主治醫師崔潁秋介紹,類似骨折常有發生,然而林志的髁突穿破顱底,進入顱內,情況十分罕見。如果不盡快復位,可能會導致顱內感染,而復位后如何修補好破損的顱底,同時防止髁突在運動的過程中再次進入顱內,成為復位手術難點。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稱,術前,手術團隊進行了計算機輔助3D模擬手術,發現林志的顱底破損十分不規則,通過查閱文獻,并與業內專家研討,崔穎秋設計出個性化的顱頜面缺損修復體。

在此基礎上,崔潁秋引入生物3D打印技術,修復體制作為實物,并將髁狀突從顱內取出復位,重建顳下頜關節,同時修補顱底的外傷洞穿缺損。

手術完成后次日,林志順利從監護室返回普通病房。

醫療領域所用3D打印成本僅需幾千元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所謂3D打印,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3D打印技術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目前在多個領域有所應用。當前,國內一些醫院骨科已嘗試利用3D打印技術,作為復位和固定的手術輔助。

林志手術中所用修復體,由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公司制作。這是一家專注于醫學生物3D打印領域的企業。廣州邁普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在與醫院合作中,由院方提供治療方案,公司負責制作成型。

上述工作人員介紹,通常來說,需要3D打印技術介入的,都是疑難病例。制作修復體,首先需要計算機建模。這一過程中,醫院需要提供詳盡的CT數據,并通過與醫生溝通,最終得到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數據。隨后,通過將二維數據變成三維數據,就可實現打印。打印修復體所用的材料,通常為樹脂。“樹脂手感比較好,可塑性強,可以做成不同質感、硬軟程度也可以人為決定。”其表示,目前國內3D打印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從技術上來說,實現并不難,關鍵是建模時的數據,一定要清晰準確。”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醫療領域所用3D打印成本并不高,通常為幾千元,“第一是人工成本,然后是材料成本和設備損耗。”

■ 對話

主治醫生 3D打印主要面向疑難雜癥

在主治醫生,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口腔外科主任崔潁秋看來,3D打印技術很好地填補了傳統療法無法觸及的空白區域,效率更高。不過其也表示,通常來說,3D打印技術在臨床上是保底選項,面向的主要是疑難雜癥。

新京報:患兒目前恢復狀況怎么樣?

崔穎秋:現在患兒已經出院了,恢復的情況還算是不錯的。

新京報:為什么會引入3D打印技術進行治療?

崔潁秋:引進3D打印技術,是因為根據患兒的狀況,傳統療法根本沒有辦法治療,只能等到情況更嚴重時,采用保守療法,這樣反而會耽誤治療進行。之前,這名患兒也在其他幾個醫院就診,但是一直沒有辦法治愈。相比較而言,3D打印技術能夠比較快速地解決問題,所以才會使用。

新京報:此前做過類似手術?

崔潁秋:做過成人的,但是類似兒童患者,還是第一例。

新京報:通常什么類型的患者,會使用這一技術?

崔潁秋:一般來說,使用3D打印技術的手術,面向的都是傳統治療方式無能為力的疑難雜癥,所以這種技術實際上是一種保底選項。因為在具體實施中,確實比較困難。

新京報:具體實施中的難點在什么地方?

崔潁秋:難度在于手術過程中要求操作準確,每一個步驟都要非常精準,不能有偏差。

新京報:與傳統療法相比,3D打印技術的優勢在什么地方?

崔潁秋:優勢在于通過相對比較小的代價,能夠解決以往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且,從整個費用來看,負擔也不是很大。

■ 延展

生物3D打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籌建中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作為一項新興技術,3D打印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并逐步滲透至臨床醫療領域。不過,當前相關規范,仍在制定探索中。

2014年7月25日,湖南成立國內首家3D打印臨床應用研究所,推動3D打印技術在臨床醫療、醫學教育、醫用生物材料開發等領域的應用。研究所負責人許小曙表示,從打印助聽器等外部構件到打印復雜的醫療模型,從打印牙冠、心臟支架等永久性植入體到打印活體細胞、干細胞等生物打印技術,3D打印技術已經從研究前沿進入臨床應用。

2016年5月22日,國家衛計委醫管中心在長沙成立3D打印醫學應用專家委員會。與會專家稱,將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授權和指導下,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和操作規范,推動3D打印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2017年9月15日,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中提出,要發展包括3D打印在內的新技術。

與此同時,3D打印技術臨床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拓展。2016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團隊,將3D生物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體內進行實驗,并最終取得成功。

不過,業內專家指出,3D打印技術目前仍欠缺國家層面的行業標準,這一問題也一直困擾3D打印技術的臨床推廣。多名業內人士表示,當前3D打印技術并不直接應用于人體內,因此還不涉及技術準入。此外,3D打印模型,也不屬于醫療器械的范疇,未納入臨床醫療服務項目。

對此,北京大學生物醫用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奚延婓指出,當前國內對于3D打印的監管,仍然以產品的質量控制為主,包括產品的精密度要求;在計算機設計時,應有力學性能的驗證;原材料應采用已批準并在臨床使用的材料,以保證其安全性等。

奚延婓表示,目前,全國生物三維打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在籌建中,未來將有效促進三維打印技術產業化進程,評估應用的相關風險,為制定特殊風險分析、風險控制等提供技術支持。

標簽: 患兒 廣州 醫生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