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90歲老人用姓氏編成小詩
7400多個單字姓作詩378首 詩集取名《姓林》
文/圖 本報記者 馬冬勝 通訊員 周如鳳
黃驊市官莊鄉官莊村有一位90歲的老人劉玉煊,眼不花,耳不聾,記憶力好,思維敏捷。老人74歲上網打字練五筆,20天學成;84歲開始編村志,4年編成十幾萬字的《官莊村志》。最令人稱奇的是,老人從小喜歡研究古文詩書和姓氏,談古論今出口成章,居然還用積累的近8000個單字姓編出了378首打油詩。昨日,記者采訪了這位奇人。
■九旬老人編姓成詩樂在其中。
“勤儉二字,傳家密寶;屏棄不用,貧困乞討。”“人恩于我,不可忘記;我恩于人,不能掛齒。”“為學之道,搶時奪秒;大挖潛力,肯聽教導。”“開國英烈,棄頭灑血;為民樹勛,悼之痛厥。”“郊外游春,縱情尋芳;江山遼闊,空氣也香。”
記者看到,劉玉煊老人編寫的姓氏詩歌,不僅合轍押韻,意境優美,而且寓意深刻,啟發后人。這些打油詩全是四言小詩,題材廣泛,各具內涵,有對偉大祖國山川壯美的贊嘆,有對古今中外先賢的緬懷思念,有對為國為民捐軀的英烈們的無限傷感,有對后生寄予的美好希望,還有描述歷史事件、為人處世、勉勵后人的。
據劉玉煊老人介紹,這些打油詩用五年時間編寫而成,分為七個篇章,分別是耕讀篇、疆域篇、政治篇、勸善篇、人事篇、其他篇和無韻篇,而且每個篇章都有目錄,目錄都是用四字詞語概括。興修水利、庶子勤學、農業豐登、攢錢教子,這些就是耕讀篇中的目錄題目。
平日里有許多人沉迷搓麻將,劉玉煊有感而發,編了一首小詩:“麻將博具,令人神傷;戳民銳志,利于刀槍。”老人說,把姓氏編成既押韻又有寓意的詩是最難的,也正因如此,他創作的熱情愈加強烈。老人說:“有時接觸一些外地人,有姓‘繩’‘談’‘覃(tan、qin多音字姓,兩個不同宗的氏族一族讀tan音,一族讀qin音)’的,一聽我便覺得眼前一亮,總是一個不落地記下來。”
劉玉煊和姓氏結緣是從9歲開始的。當時上學學《百家姓》,他就能流利地背下來;后來參加了工作,就把小時候背的《百家姓》里沒有的姓氏用筆記下,再查《辭源》等書籍尋找答案。他經常翻看《康熙字典》《四角號碼詞典》《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同時還從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副研究員馮寶麟處借來《貴姓何來》等書翻閱、記錄、研究。為了積累更多姓氏方面的知識,2001年,劉玉煊老人還買來了電腦,學會了用五筆打字和上網,在網上查詢《中華古今姓氏大詞典》。
“根據電腦上的資料顯示,我國人民的姓氏(包括三字、四字姓)近24000個,尤其是少數民族的姓氏特別多。怎么讓這些姓氏變得熟悉又好記,退休后我便開始琢磨,把姓氏編成了小詩,不僅容易記住,還特別有意思。” 劉玉煊老人笑著說:“5年編了378首,集合成《姓林》一書。”
如今,劉寶煊老人記錄下來的姓氏有8000多個,但在電腦上只能打出7400多個,還有800來字打不出來,因為電腦字庫里沒有。老人希望能求助有關部門,把這些生僻字打出來,也希望文化部門能幫助審核一下,看看自己編的這些打油詩在寓意上有沒有禁不住推敲的地方。
劉玉煊老人教了一輩子的書。問起老人的創作感想,他笑呵呵地說:“人活到老就要學到老,時刻用知識充實自己的大腦。編纂《姓林》算不上有啥成就,但編制的過程很快樂,也很有意義。”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