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伯正講述這段跨越40年的故事
82歲的廣州老人致信市衛計委希望“還債”
一張欠單揭開一段跨越40年的醫患真情
40年前弟弟留下醫療欠單 40年后哥哥執意踐諾還款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符暢 通訊員 何月嫦 張思思
“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幫他完成最后的心愿。”
這“最后的心愿”,屬于鐘裕生40年前因結核病去世的胞弟鐘兆生。
今年82歲的鐘裕生是廣州市花都區的一名退休干部。今年9月,他在整理家中物品,發現了胞弟鐘兆生于1966-1969年間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原市工人醫院)和廣州市胸科醫院(原市結核病醫院)住院時的筆記及“欠單”……于是,他寫信給廣州市衛生計生委,希望歸還欠款,同時將利息一并還上。
時隔近半個世紀,這張“欠單”將當年的醫患各方再次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近日,廣州市衛計委、廣醫附一院及市胸科醫院的相關負責人來到鐘伯家里。他們的講述為我們拂去歲月的塵煙,重溫一段跨越40年的醫患真情。
鐘伯胞弟鐘兆生生前照片
A 一張承載醫患信任的欠單
鐘伯的胞弟鐘兆生1937年出生于花都區赤坭鎮東星村,后因患上結核病,于1965-1969年間輾轉來到市胸科醫院和廣醫附一院接受治療,并在廣醫附一院胸外科進行了肺切除術及肋骨切除術,共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肺部,2根肋骨。
“時間:1966年11月24日,地點:廣州市工人醫院,經過兩周縝密觀察,今日與我施行了右肺上、中葉切除術,并加拆除第七肋骨。”這是鐘兆生1966年在廣醫附一院住院時記錄下的手術情況。在當時醫療條件甚為艱苦、人際關系異常緊張的情況下,“李(注:施行手術者,李迎漢)于晨進入病室看我,詢問情況,并鼓勵我”,“醫生、病人互相關心、互相鼓勵”,這讓鐘兆生“戰勝手術的疼痛”,感受到了希望和溫暖。
由于手術費用較多,除去公社和生產隊給予的補助外,鐘兆生還欠下一筆醫療費用。于是,基于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醫院同意鐘兆生立下“欠單”,明確“分期償還”。
后因病程遷延,鐘兆生于1969年再次入院接受手術,加上前期在市胸科醫院的治療,共計入院4次。術后因無法重新恢復勞動能力,無法償還欠款,遂寫信給“四哥”鐘伯,將所有欠款列明,懇請鐘伯幫其償還。后因病情發展,鐘兆生于1978年1月病逝。
B 一個實現最后心愿的承諾
鐘伯共有7個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與鐘兆生關系“最親”。日常與鐘兆生通信頻密,對其在醫院的治療過程最為了解,因而感受也最深切。
“當時我弟弟因為手術急需輸血2000cc,可他實在拿不出錢,而醫院卻毫不遲疑地給他輸了血,他們的責任心和醫德讓我很感動。”鐘伯眼含熱淚地說起這段往事。
鐘伯從一堆資料中翻出胞弟鐘兆生寫給自己的關于欠款明細的信件,“綜合在廣州4次住院的醫藥費,合計:3118.94元,交:1591.42元,欠:1527.52元。其中,欠市結核病醫院813.52元,欠市工人醫院714元。”當年鐘伯的生活并不富裕,每月工資65元,除解決一家六口的溫飽外,僅能省儉出10元寄回老家給母親購買油鹽,更不要說幫胞弟償還1500多元的醫藥費了。
就這樣,弟弟的這張欠條一放就是40年,直到近日又重新回到鐘伯的視線
之中。
“以前條件不好,沒有能力替弟弟償還欠款。現在生活好了,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幫他完成最后的心愿。”
鐘伯還急切地向醫院相關負責人詢問起“利息要怎么計算”,當得到“不計利息”的答復時,他眉頭一緊,連忙搖頭,“不行,不行,該算的還得算”。
“我希望通過我對這段歷史的講述,將醫患之間這份真誠的信任,這份正能量傳遞下去。”鐘伯堅定地說。
C 一對同一戰壕的“戰友”
“醫生當年對危重病人的搶救、減免和補助,全然是出于對病人生命的珍視,病人因此也會更多地理解和尊重醫生。”廣醫附一院醫務科科長黃偉青說,“回看當下,醫患雙方就像是同一戰壕的戰友,只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戰勝共同的敵人:疾病。”
當被問及“如何處理鐘伯歸還的欠款”時,黃偉青表示:“如果鐘伯執意要歸還欠款,我們將把款項捐贈給基金會,幫助更多的困難患者。”而市胸科醫院醫務科科長李艷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我們將把歸還的欠款用于日后來我院治療的困難患者的醫療費用支付,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當聽到廣醫附一院和市胸科醫院對歸還欠款的安排時,鐘伯豎起了大拇指,并趕忙說:“快快快,現在就把還款的賬號告訴我!”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