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女孩大學畢業后遠赴新疆支教 稱要對得起青春

2018-01-17 11:07:29      來源:山西晚報

女子大學畢業后只身遠赴新疆支教稱要對得起青春

夏晨曦和她的學生們。

陽泉姑娘大學畢業后只身遠赴新疆支教,做出這樣選擇的初衷是——

要對得起青春,怕以后沒機會了

大學畢業后,找一份安逸、穩定、離父母近的工作,是不少女孩的首選。然而,23歲的陽泉姑娘夏晨曦去年大學畢業后,沒有留在父母身邊做一名乖乖女,也沒有選擇一份安逸的工作,而是只身遠赴4000公里外的新疆喀什,開啟了她的支教生活。

如今,一學期快要結束了,1月14日,記者聯系到遠在新疆的夏晨曦。

坐三天三夜的火車到支教地

1月14日,夜晚9點的陽泉已是漆黑一片,而4000公里外的新疆天還亮著。夏晨曦正與父母視頻聊天,父母一個勁兒地叮囑女兒注意保暖,一定要吃好。每次和爸媽視頻聊天,夏晨曦都是強忍著淚水,怕父母擔心。

去年夏天,夏晨曦從陽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畢業。同學們都在忙著找工作,安逸、穩定、離父母近的工作是首選。這時,夏晨曦聽說了一個消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莎車縣的學校急需老師,希望全國的有志青年赴新疆支教。去支教還是留在父母身邊?夏晨曦考慮再三后,決定踏上那片遙遠的土地。

女兒只身一人去如此遠的地方,父母很反對。夏晨曦對父母說:“我還年輕。我覺得,如果一畢業就去做舒適安逸的工作,那樣對不起青春!現在再不去支教,以后就沒機會了。”最終,父母同意了她的決定。

從陽泉到莎車縣,要坐三天三夜的火車。去年9月到達莎車縣小學,當地的教學環境讓夏晨曦很意外:寬敞明亮的教室、嶄新的課桌椅、各種活動器材應有盡有……

原來,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偏遠地區教育的投入力度,學校的硬件設施好得超出了她的想象。但是,問題也是有的:當地教師數量不足。

摸索出孩子們喜歡的教學方法

夏晨曦學的是數學專業,但在學校負責教小學四年級的語文。夏晨曦說:“剛到學校,聽說要教語文,把我嚇了一跳,我擔心語言是個坎。可上了幾堂課后發現,孩子們的普通話講得非常好。”

近年來,我國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實施雙語教學,學生們小學一年級便開設了漢語課。夏晨曦帶的班有45名學生,批改作業、備課占用了她大部分的業余時間。為了讓孩子們喜歡上她的課,學到更多知識,她常常備課到凌晨。

課堂上,夏晨曦結合實際教學經驗,適時降低難度,摸索出一套將故事、兒歌等融在課堂里的教學方法。漸漸地,夏晨曦與孩子們的關系親密起來。

發動陽泉的親友捐衣捐物

除了日常教學,夏晨曦還照顧學生的生活。

很多學生的家長外出打工,學校留守兒童較多,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強。夏晨曦認為,越是這樣,越要讓孩子們感受到來自學校的溫暖。

進入冬季,當地氣溫降至零下,可很多學生還穿著單衣、單鞋。夏晨曦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晚上和母親視頻聊天,她提起此事,希望能得到家鄉的幫助。母親了解此事后,便在朋友圈里組織起向新疆小學生捐獻冬衣的活動,很快就收到不少朋友捐來的衣物。陽泉新東律師事務所知道此事后,組織單位職工捐了幾十套棉帽、棉衣、棉鞋。

收到來自家鄉的愛心,夏晨曦激動地說:“沒想到有那么多人牽掛著新疆的孩子們。收到衣物的那一刻,我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孩子們穿上冬衣,我就放心了。”

回顧四個月的支教生活,夏晨曦說:“小學是一個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周圍人不經意的一句話,都可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我把外面的世界、把對生活的感悟,通過課堂帶給他們,這才是支教的真正意義。我很高興,在自己的青春歲月里做了一件終生難忘的事。”

本報記者 霍雪飛 通訊員 王鵬

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標簽: 新疆 女子 青春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