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8年徐州國際馬拉松國內外20000余名選手出發。 朱志庚 攝
馬拉松賽事管理專家石春健告訴記者,任何一場賽事出現比較大的問題都會影響整個行業。所以在競賽組織方面,賽事主辦方要嚴格遵守安全保障、公平競賽、選手服務及減少對社會資源的過度消耗等基本原則。
“如果一場比賽,連最基礎的體育競賽規范都遵守不了,而是消耗大量的精力去做賽事的配套活動、宣傳推廣,賽事包裝,那其實賽事主辦方對辦賽的初心和基本原則是偏離的。”她說。
2018年,中國田徑協會推出了新版《中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表示,將會建立三級賽事管理新模式,在賽事組織、選手服務、安全保障、環境保護、信息發布、賽事補給等方面形成較為完備的標準規范。
水濤告訴記者,中國田徑協會在賽事組織管理上有一系列的組織管理辦法,以確保賽事多而不亂。“目前我們有馬拉松賽事的管理培訓,將來舉辦比賽的運營公司必須通過馬拉松賽事組織培訓,這樣確保比賽的規范化,將來散落在社會上的賽事,都由各個省市田協去監管。”他說。
資料圖:馬拉松選手穿過桃花林。江權 攝
如何應對賽事同質化?
細數即將在15日舉行的馬拉松名單不難發現,名稱中帶有“國際”、”半程”、“全程”等字樣的比賽已然超過了半數。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國內馬拉松“賽事同質化”的問題仍較為突出。而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許多賽事吸引力下降。
“差別性服務,其實是對賽事本質的認識。”石春健說。如今一個周末幾十場比賽,她認為要想讓比賽與眾不同,賽事主辦方不能只千篇一律地考慮地域、獎牌、補給、志愿者等基礎命題,“一個賽事需要有特別獨特的地方,比如說賽制、歷史、主題....。。這些都是要在辦賽之初就要去考慮的問題。”
這一觀點與潘戈強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告訴記者:“對馬拉松這樣的體育項目,我不建議所有的大城市,包括區縣都去辦雷同的馬拉松,而是要辦一些針對自己特色和不同人群的‘小而美’的馬拉松,沒必要追求大而全。”
有專家建議,國內的馬拉松賽事應該形成一個有層次的金字塔型,小一些的地區可以舉辦小型賽事,大城市舉辦大型賽事,各個城市聯動起來,讓跑者們有充分的訓練指導,在量力而行的同時,也能通過賽事網絡進階。
資料圖:北京馬拉松成為世界唯一的大洲馬拉松聯盟——亞洲馬拉松大滿貫(APM)的首站賽事。中新網記者 李霈韻 攝
這樣的路跑賽事體系由下而上,由易到難,吸引了不同需求和層次的路跑愛好者,如果考慮到諸如越野賽等其他距離的賽事,這樣的賽事體系還滿足跑者“進階”的需求。
此外,石春健還特別指出馬拉松賽事的可持續發展。“當馬拉松比賽越來越多的時候,政府以及賽事主辦方更應考慮比賽的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在于舉辦一場賽事的初衷,是僅僅做一場賽事?還是要培育一個地區的跑步文化,服務于本地區的市民,讓運動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些都會涉及到能否讓馬拉松比賽在這個地方生根發芽。”(王禹)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