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路縣故城考古新發現:西城墻外生活區發現40座水井

2017-10-31 16:43: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路縣故城考古又有新收獲 “生活區”發現水井40座

漢代百姓曾經“蝸居”半地下

去年11月,位于行政副中心的路縣故城遺址考古成果首次發布,考古工作者在這里共發現了千座古墓,同時揭開了2000年前漢代路縣故城遺址的面紗。時至今日,考古工作仍在繼續,考古工作者又有了新的發現。

點擊進入下一頁

為保護遺址京唐鐵路改為地下

為保護遺址京唐鐵路改為地下

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年初,市文物局和行政副中心工程建設辦公室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擔負起行政副中心的地下文物保護工作。漢代路縣故城遺址被發現后,政府部門隨即決定在這里建設遺址公園,出于遺址保護和公園建設的考慮,位于遺址西側、原計劃建設的京唐鐵路和城際聯絡線鐵路規劃被緊急更改。規劃中的鐵路線從西南貫向東北方向,而這里正是路縣故城城墻的勘探位置,為了保留住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墻,原本在地上建造的鐵路線,被改為地下,深度達到19米以上,從而繞過并遠離古城墻。

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掘出兩漢時期的房址20多座,記者發現,在探方內除了幾口能看出模樣的大缸之外,還有許多不規則的土坑。遺址考古負責人孫勐介紹,這應該是半地穴式的房址。由于這種半地穴房屋一直掩埋在地下,受到2000多年來不同程度的土層堆積,清理之后屋里的結構并不是橫平豎直分隔開的臥室、廚房和客廳,而是只殘存下了一些不規則的隔離墻。

“其中比較直觀的是6口大缸,但是這些大缸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廚房。缸壁上有一條比較黑的線,說明這個方位有比較密集的碳化糧食遺存。考古人員把能清理出來的碳化糧食作為樣品進行浮選,發現它們很有可能是堆放,糧食比較多可能跟當時的生活水平有關。”

西城墻外生活區發現40座水井

據孫勐介紹,這片考古現場大約有1.5萬平方米,大概相當于兩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在近半年的時間里先后發掘出了20多處漢代時期的生活房址遺跡。考古工作者推斷,如果以路縣故城為中心的話,去年發現的千余座墓葬位于它的東部和東南一帶,而西墻外很有可能就是當年路縣人的生活區。

伴隨著房屋遺跡另一種建筑遺存——水井的發現,這個推斷清晰了起來。據介紹,截至目前,考古人員共在該區域發現水井40座,絕大部分都是漢代的。有的井直徑兩米開外,深7米,據推測至少可供近百人使用;有的井底有沙,松軟易塌,為防止渾濁還加了木板濾層。

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除了生活實用,如此密集排列的水井,很有可能跟當時這一帶從事的手工業生產有關。“我們在其中一個探方里就發現了四口井,從兩漢到北朝。當時水資源充足,應該不是單純滿足日常生活上飲用,還有可能會提供給手工業生產。”

仿木結構再現墓主人生前情景

在一座遼代的墓葬內,考古人員發現了墓道、墓門、甬道、圓形墓室,里面有兩具人骨及隨葬的遼代陶罐、陶鍋。整個墓是仿木結構的,在墻壁上有桌子、椅子、剪刀,與墓主人生前居住的房子幾乎毫無二致。孫勐說,仿木結構是古代人為了表達“事死如事生”的寓意,在墓室里用磚石仿造一些生前居室里的家裝,還原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不過這座遼墓的出現,可不僅僅是墓主人“顯擺”。“這是行政副中心考古兩年來,距離路縣故城城址最近的一座遼墓,距離城址的本體到西護城河也就40米。兩漢時期,離城最近的地方一般都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區域。漢代,路縣故城是作為路縣治所存在的,到了唐代以后,路縣治所就西遷到了現在的通州老城。此后,路縣城址開始衰落,城市功能逐漸減弱,慢慢變成了村落形制。”

孫勐說,這座遼墓的出現恰恰印證了一座老城的變遷始末。

本報記者 孫樂琪 文并圖

標簽: 新發現 故城 蝸居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