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夜景。(資料照片) 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上海打造全球卓越城市的“文化地標”
正在建設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東北角區域,一方約兩公頃大小的“啟動區”兩個月前才啟動,用以進行試驗性的綠化種植。距此兩三公里遠一棟大樓的辦公室里,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規劃設計事業部總經理沈果毅正為細化公園的設計方案跟時間“賽跑”。
對標建設全球卓越城市目標,上海于今年9月集中公布了一批重大設施建設。比如在與徐匯濱江隔江相望的后灘“黃金區位”,就將落成一座世界級城市公園——世博文化公園。
“我們希望世博文化公園的規模和品質都是‘劃時代’的。”沈果毅手執圖紙解釋說,世博文化公園將傳承“世博記憶”,保留法國館等四個世博場館,新建一個大歌劇院與溫室花園,水質土壤等環境治理都將對標最高生態標準,留給城市更多的生態資源和生活空間。與此同時,浦西已落成的世博會博物館、龍美術館等文化設施與公園隔江相望,未來連接黃浦江兩岸的交通將更加便捷。
“文化東進”,浦東花木地塊又是另一番“盛景”。毗鄰上海科技館和東方藝術中心,上海博物館與上海圖書館的東館都落址此處。“全媒體復合型閱讀空間”與“開放型博物館共享空間”強強聯手,將在這一地塊形成未來上海的第二個文化中心。
據介紹,“全媒體復合型閱讀空間”將呈現一個開放的、藏借閱一體的、閱讀與非閱讀活動復合的“閱讀新天地”;“開放型博物館共享空間”則將聯系博物館與外部城市空間的互動,為觀展觀眾提供可供休憩、娛樂、交流的“共享空間”。
以東館與浦西的本館為“軸”,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向記者“勾勒”了一幅“東西聯動”的文化藍圖,“東館和本館之間將會‘東西聯動’,帶動浦西人民廣場文化中心和未來將要形成的浦東花木地區文化中心的聯動。上海今后的城市文化新格局,將會是‘雙核多點’,兩個中心之間有所互動,讓這座城市的文化空間‘活’起來。”
五年來,中國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入發展“快車道”。目前,全國約有縣級文化館3153個,博物館、紀念館4109個,文化館3322個。在上海,改革開放以來先后歷經三輪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截至今年9月已有美術館77家,博物館125家,圖書館240家,持《營業性演出場所備案證明》的各類劇場141個。
中國的文化建設正提升至新的高度,除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也是重中之重。
在上海新建設的這批一流文化設施中,與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承息息相關的“老地標”也不在少數。以宛平劇場為例,原址擴建后將與同屬徐匯區的上海京劇院、上海滬劇院、周信芳戲劇空間等傳統藝術劇團和劇場,聯動形成一個傳統文化戲曲藝術的聚集圈。
上海市宛平藝苑總經理夏天正“見證”該劇場從影劇院“蛻變”為專業戲曲劇場的過程,“上海在傳統戲曲板塊的文藝創作等各方面的傳承和發展都做得很好,但市區還沒有足夠的專業劇場供那么多劇目演出,青年人才的培養、戲曲藝術的傳承也需要一些基地。宛平劇場是為傳統戲曲‘重生’的,將集展演、傳承、普及、交流、文創等多種功能,成為戲曲文化傳播、傳承、發展的‘綜合體’。”
上海市文廣影視局局長于秀芬表示,當前上海重大文化設施無論數量、系統性、專業性等均已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但與上海建設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標相比,仍有不少提升的空間。下一步,上海將繼續扎實推進文化設施硬件、軟件建設,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作出努力。 (王笈)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