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唐卡畫師在上海金澤古鎮(zhèn)“集體畢業(yè)”
傳習所學員學習用緙絲技藝制作唐卡。 湯彥俊 攝
壤巴拉覺囊非遺文化(上海)交流活動16日開幕。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的數(shù)十位青年唐卡畫師完成了在“壤巴拉覺囊唐卡傳習所”的刻苦修學,于上海金澤工藝社舉辦畢業(yè)作品展,“集體畢業(yè)”。
12月16日,數(shù)十位青年唐卡畫師完成了在“壤巴拉覺囊唐卡傳習所”的刻苦修學,“集體畢業(yè)”。 湯彥俊 攝
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的“壤巴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習所”以覺囊梵音古樂、唐卡藝術、時輪藏香、藏醫(yī)藥、民族服飾等一系列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研究和傳習為核心,近年來在非遺研究、文化交流、傳承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目前,壤塘已有國家級非遺傳承2項、國家級文保單位3個、國家級傳統(tǒng)村落4座、省州級文化資源上百個,先后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中國藏族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基地。
位于上海市青浦區(qū)的金澤古鎮(zhèn)則是千古魚米之鄉(xiāng),河流縱橫交錯,曾有四十二橋,橋橋有廟,享有“金澤古橋甲天下”的美譽。
金澤工藝社“壤巴拉非遺傳習(上海)基地”。 湯彥俊 攝
2016年,阿壩州壤塘縣政府帶領非遺文化走出高原,與上海市青浦區(qū)共同在金澤工藝社建立了“壤巴拉非遺傳習(上海)基地”,促進非遺的傳承與文化的交流。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覺囊唐卡、梵樂、雕刻、藏醫(yī)藥等9項非遺傳習項目陸續(xù)辦展,來自清華、中央美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博物館等20多所高校和文化機構的學者、藝術家參與科研和授課。古老傳承與現(xiàn)代文化碰撞、高原村落與沿海都市相接,呈現(xiàn)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獨特魅力。
“傳習所解決了幾個問題:讓老百姓通過傳習所成為比較‘高級’的勞動者,有所收入;讓唐卡這一類差不多要失傳了的祖國瑰寶發(fā)揚光大。”阿壩州委副書記、州長楊克寧告訴記者,“我們把傳習所搬到上海青浦,應該說是讓我們的孩子們走出來了,有了更寬廣的視野,看到更多、聽到更多,更有利于傳習的發(fā)展。”
金澤工藝社“壤巴拉非遺傳習(上海)基地”。 湯彥俊 攝
當天的壤巴拉覺囊非遺文化(上海)交流活動上,60多位學者和藝術家還以“壤塘——新時代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實踐”為題,從不同領域和角度對“壤塘模式”進行了跨學科的學術研究。
壤巴拉覺囊非遺文化(上海)交流活動由四川省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上海金澤工藝社等共同主辦。(王笈)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wǎng)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