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春的蝶翅畫
沈陽非遺項目趙式蝶翅畫的第四代傳承人趙慶春講述
年過半百初學藝 排遣寂寞最相宜
萬只蝶翅一幅畫 巧奪天工制非遺
中國的藝術畫多種多樣,布藝畫、木刻畫、紙版畫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藝術形式。可是,您聽說過蝶翅畫嗎?蝶翅畫是中國獨有的畫種,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屬于一種工藝美術品,以天然蝴蝶翅膀為材料,巧借蝶翅的色澤、圖案、翅膀的形態構圖,制作畫材為蝴蝶的翅膀,且要全手工剪貼而成。魯迅先生曾贊它為“缺門、獨門、冷門的文化瑰寶”。
在沈陽,非遺項目趙式蝶翅畫的第四代傳承人趙慶春,就掌握著這堪稱一絕的獨門手藝。
回憶童年:兒時看著姥爺用蝶翅作畫
趙慶春今年55歲,是于洪區南陽湖街楊士社區的居民。說起趙慶春與蝶翅畫的緣分,那得追溯到他的童年時代。趙慶春說,他的姥爺是一名工藝師,家中收藏著很多蝴蝶的標本。小時候,自己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姥爺捉蝴蝶,看姥爺用蝴蝶的翅膀做成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在趙慶春幼小的心靈里,這是一件神奇而美妙的事情。
“那時候我就想,長大后我也要成為像姥爺一樣的人。”可生活總是事與愿違,長大后的趙慶春為了求生四處打工,做過一項又一項工作,但統統與蝶翅畫無關。“我也有過很多次,把蝶翅畫這個祖傳的工藝繼承下去,但很多年都是疲于奔命,無力實現。”迫于生計,趙慶春始終沒能“重操舊業”,蝶翅畫也一直都是盤踞在趙慶春心里的一個夢。
再續情緣:蝶翅畫讓他度過下崗后的低潮期
曾經,趙慶春在一家機械廠打工,可就在他51歲那年,工廠倒閉了,趙慶春成了一名下崗工人。
“50多歲了,工作也不好找,說實話心里挺難受的。”但正是這段人生低谷,讓趙慶春重拾起了與蝶翅畫的緣分:“反正閑著也是沒事做,我就開始制作蝶翅畫。一是打發時間,二是能排遣心里的寂寞。”
一幅精品蝶翅畫通常需要上萬只蝴蝶才能制成,有時一只蝴蝶只能取一毫米的翅膀用,趙慶春每天的工作就是剪下蝴蝶標本的翅膀,用畫筆創作人物及山水,創作后再用蝴蝶翅膀給它們添加顏色。
“蝶翅畫取材于自然,全由手工剪貼而成,靠的就是作畫人的心靈手巧。”趙慶春說,蝶翅畫要經過回軟、展翅、防蛀、防腐、干燥以及后期制作30余道手工工序。每制作一幅作品,少則需要一周,多則幾個月。
滿腔熱忱:十余年來,家中藏蝶2萬余只
出于熱愛,趙慶春已經幾乎把家改造成了工作室,花鳥人物掛滿四壁,隨著太陽光影的移動,折射出繽紛的色澤。有巴掌大小的牡丹圖,花鳥像;也有近1米長、層林盡染的山水風景畫;有淡雅清新的水墨風格,也有鮮艷濃郁的油畫風格……
在趙慶春的家中,珍藏著2萬余只蝴蝶標本,共100余個品種。“我與全國許多蝴蝶愛好者保持聯系,他們從全國各地的蝴蝶養殖場為我寄來已經處理好的蝴蝶。蝴蝶不僅僅好看,這只是觀賞價值,它們也有科普價值、收藏價值,還有仿生學的意義。所以蝶翅畫不僅僅是藝術品、收藏品,更是科普作品。”提起自己的蝴蝶標本和蝶翅畫,趙慶春如數家珍。
期待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蝶翅畫
蝶翅畫為純手工制作,毫無顏料加工,這個過程很枯燥乏味,也非常磨煉心性。“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守得住這份藝術。”
蝶翅畫制作繁瑣,市場又不寬廣。如今,這項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在沈陽只有趙慶春這一個傳人。“我非常希望更多人關注我們的民族藝術,把這項技藝傳授給喜愛它的人,長遠地傳承和發揚下去。”
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 蘇慧婷 攝影記者 沈生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