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王名樂:讓非遺太原蓮花落“開得更嬌艷”
1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食品街“懿曲社”內,經典的蓮花落唱段喚起臺下老太原人的記憶,臺上正在表演的是太原蓮花落創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曹強先生的弟子王名樂。 王名樂提供 攝
“俺家的貓兒最聰明,聽上音樂能跳芭蕾;俺家的貓兒最勇敢,看見老鼠使勁追。俺這是優良品種進口貓,出產就在烏拉圭。”19日,在山西省太原市食品街“懿曲社”內,經典的蓮花落唱段喚起臺下老太原人的記憶,臺上正在表演的是太原蓮花落創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曹強先生的弟子王名樂,作為太原蓮花落的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這位90后小伙子正在不遺余力地推廣蓮花落。
作為太原蓮花落的代表性非遺傳承人,這位90后小伙子正在不遺余力地推廣蓮花落。 王名樂提供 攝
蓮花落最早見于南宋,是佛教勸善和募捐的一種演唱形式。在佛像蓮花寶座前演唱,蓮花是佛家的話,因此叫“蓮花落”,也叫“蓮花樂”或“落子”。宋、元、明留下的唱詞較多。現為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常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蓮花落傳入山西是在清朝道光年間,上世紀60年代初師傅曹強開始挖掘整理瀕臨消亡的晉中蓮花落,使這一民間說唱形式起死回生,登上舞臺。太原蓮花落則是由‘晉中落子’發展演變而來。”王名樂說,“太原蓮花落一般就是我們市井小唱,唱的故事都是來源于生活,貼近老百姓的題材。”
蓮花落最早見于南宋,是佛教勸善和募捐的一種演唱形式。在佛像蓮花寶座前演唱,蓮花是佛家的話,因此叫“蓮花落”,也叫“蓮花樂”或“落子”。 楊靜 攝
王名樂告訴記者,太原蓮花落主體和核心的語言是太原方言,“很多人可能覺得太原話特別土,但我覺得土是因為他們唱的不好。方言是一個地方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舞臺上的太原方言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作為太原蓮花落的載體,我覺得保護太原蓮花落其實就是在保護太原方言。”
說到太原蓮花落的生存現狀,傳承人王名樂坦言,“其實太原蓮花落的傳承存在斷代的情況,所以現在蓮花落的傳承青黃不接。但現在面臨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覺得還不是說從業者太少,而是藝術作品缺乏創新。”
蓮花落傳入山西是在清朝道光年間,上世紀60年代初曹強開始挖掘整理瀕臨消亡的晉中蓮花落,使這一民間說唱形式起死回生,登上舞臺。太原蓮花落則是由“晉中落子”發展演變而來。 楊靜 攝
“現在太原蓮花落創作還是延續我師傅的風格,但是也有所創新,唱的還是貼近生活的故事,題材也是同百姓有共鳴的題材。我的創新,就是從一個人表演變成了兩個人表演,我和我的同門大師兄李明川兩個人在舞臺上表演,這樣的形式更鮮活,有點像相聲或者快板的形式。”王名樂認為,這種新的表演形式讓觀眾也覺得耳目一新。
“作為一名傳統藝術的表演者,一生最崇高的榮耀就是創作出貼近百姓、貼近時代、貼近人心的作品,就是得到觀眾的掌聲和認可,我的師傅曹強先生做到了,這也是我的夢想,我覺得我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多學習,爭取創作出更多更好更優秀的作品奉獻給觀眾。”王名樂對記者說。
“我不知道太原蓮花落能傳承多少代,會在哪一代失傳,但是我希望在我們這一代,可以讓這朵蓮花開得更加嬌艷。”王名樂如是說。 楊靜 攝
除了潛心創作和表演外,王名樂現在每天都會在山西省實驗小學成立的“太原蓮花落培進行訓基地”進行教學活動。“孩子們學習的熱情很濃厚,當快板聲響徹學校時,那真是一種滿足。”
“我不知道太原蓮花落能傳承多少代,會在哪一代失傳,但是我希望在我們這一代,可以讓這朵蓮花開得更加嬌艷。”王名樂如是說。作者 楊靜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