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質書到配套電子書 一本書有多少種打開方式
關于做電子書這件事,中國大大小小的出版社曾經有過顧慮,“害怕沖擊紙書,擔心紙電同步影響紙書銷量……”上海譯文出版社版權與數字出版總監湯家芳說。
而現在,亞馬遜Kindle中國區數字內容總監付孟若能列舉出很多數字,證明國內出版社的態度在發生改變:合作的出版社從5年前的不足200家變成現在的700多家、電子書店里的書籍總量較2013年增長近10倍、2018年上半年有近七成重點新書實現紙電同步發行……做電子書有必要,正在成為出版界的共識。
讀者需求和數字化潮流是主要推動力
老牌的商務印書館在2014年將標志性品牌圖書“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的200余種電子書在亞馬遜上線,宣示已經準備好踏入“全媒體出版的時代”;上海譯文出版社設立專門部門深耕電子書業務,目前已上線近1300種電子書;市場經驗豐富的中信出版社近兩年紙電同步率增長迅速,去年已經達到70%……
讀者的需求和數字化的潮流是最主要的推動力。調查顯示,紙電一起讀正在成為越來越多讀者的閱讀方式,他們為電子書付費的意愿和愿意付費的單本金額都在上升。
而從數據看,市場的反饋也沒讓人失望,電子書不僅沒有沖擊紙質書,反而提振了整體銷量。付孟若解釋,這是因為紙質書和電子書的讀者既有重合也有差別,在紙電兩個維度上做推廣營銷,可以疊加書籍的影響面和曝光度,“觸達更多讀者,反而對書籍銷售起到正向拉動的作用。”
除了將過去的經典書籍等舊書數字化以外,平臺和出版社還開始嘗試紙電同步,也就是讓新書的紙質版與電子版同步上市。
“做紙電同步,一開始是來自平臺的推動,他們傳導讀者需求,舉例說明好處。”湯家芳說,“對平臺來說,紙電推廣可以聯動,事半功倍;對讀者來說,一個平臺同時有紙質書和電子書的選擇,體驗比較好;對出版社內部來說,同樣的材料準備一次就可以了,也能提高效率,減少重復勞動。”
最近一次讓人驚喜的成功嘗試是今年3月,上海譯文出版社以紙電同步的方式,推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懸疑小說《刺殺騎士團長》,預售和正式發售都很火爆。事關編輯、發行、市場、出版、數字等多部門,商定預售定價、確定時間節點、平臺溝通推廣等多環節,湯家芳將這形容為“紙電同步概念水到渠成,多部門合力的結果”。
觀念和流程是紙電同步發行的難點
觀念、內部流程,這是付孟若口中的高頻詞匯,也是他眼中推進紙電同步最難的地方,“坦白講,中國的紙電同步還處于爬坡階段”。新事物的發展總會遇到阻力,出版社各有各的難處,但這些難處有相似之處。
“一些編輯和作者認為電子書的出版會降低紙書的銷售,因此在獲取版權和售出版權兩個維度都曾遇到障礙,此外,出版社原有的生產流程與數字出版并不適配,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調整,投入和產出難以達到平衡,導致編輯部門的積極性不高。”商務印書館副總經理王齊覺得,困難的根源出在觀念上。
由于要讓讀者同時讀到新書的紙質書和電子書,紙電同步對時間節點的要求很高,這就對出版社的內部操作提出了挑戰,要轉變觀念,意識到紙電同步的益處,同時理順流程,才能達成。
這是一個需要不斷磨合的過程。“除了機制上的變革,我們組織沙龍講座,講媒體融合的大趨勢,轉變員工的思想意識”,王齊說,“現在,我們所有的編輯室都會從選題策劃的初期開始,策劃全媒體出版項目。”
不同部門間更緊密的溝通,也確保了流程的順暢。中信出版社電子書團隊負責人趙厚璐介紹,產品部門會介入文件把控環節,在很大程度上確保可以盡早拿到能用作加工的文件,保障了時效性,電子書團隊和編輯團隊的整體配合度也有了較大改善,這推動了紙電同步率的增長。
還有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大牌作家的權利比較難談。”湯家芳說。中信出版社則感受到,電子書的版稅成本壓力在變大,補簽和續簽也需要改進,“一些暢銷品版權到期按要求下架后不久又得知補簽或續簽成功,可以恢復上架。但產品一旦下架,之前積累的關注度就全部歸零,即便再上架,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之前的銷售水平。因此,需要在補簽和續簽工作的著手時間上做出足夠的預備期。”趙厚璐說。
亞馬遜中國年中圖書銷售數據顯示,重點圖書的紙電同步發行正在成為中國出版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在Kindle付費電子書新書榜前十中有7本都是紙電同步發行,而且圖書涵蓋的品類也漸趨多元。
探尋圖書在紙電聲之外的更多可能
不過,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大偉看來,與我國每年龐大的紙質書出版數量相比,做成電子書的比重依然很少。
“出版社有緊迫感,但是行業規則沒有建立,電子書價格相對較低,許多作者和出版社擔心圖書做成電子書后得不到有效控制,影響圖書在讀者心中的印象,特別是一些商業價值比較高的書,所以他們有時寧愿不去做。”張大偉說,另外,作者、出版社、平臺三方之間沒有建立起利益平衡的分配模式,也不利于電子書的發展。張大偉覺得,最核心也是最基礎的,是構建良好的版權環境。
對電子書來說,面臨的對手又何止是它自己。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愈發多元,尤其是這幾年,知識付費、有聲讀物火熱,蛋糕越做越大,會沖擊電子書嗎?
亞馬遜中國副總裁劉書認為,不僅不會沖擊,反而會提升圖書銷售,“上學時,老師授課結束后,我們需要通過課下的大量閱讀和學習,才能真正吸收知識,知識分享屬于課程的范疇,只會激發更多閱讀,形成增量。而且,有些書適合有聲化,另一些更適合書面。”
趙厚璐也覺得,有聲書的崛起不會影響電子書的發展態勢,對于經管類、經濟金融類等圖書來說,單純的“聽”很難讓用戶對內容產生深刻理解,不過,對于文學類等故事性強、適合聽書的閱讀形式的品類,則需要探索有聲書和電子書的更好結合模式。
上海譯文出版社已經有所行動,從5月開始陸續上線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5部作品的有聲書,目前已有將近80種全本有聲書,解讀本和學習類圖書的有聲課程也在開發中,多方面擴大品牌影響力。
當下,紙電聲幾乎是一本書的標配,人們的閱讀場景不斷豐富,單一的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從紙質書到電子書,看起來是形態的轉變,背后則是出版行業對閱讀的探尋:發掘新的閱讀模式和結合方式,找到更多可能性,把好內容更好地傳遞給讀者,讓閱讀者享受各種閱讀之美。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