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第三屆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圓滿收官

2019-01-10 15:40:23      來源:中國文化報

剛過去的2018年可謂北京的音樂劇大年,從年初百老匯經典《澤西男孩》引燃爆點,至年底《媽媽咪呀!》中文版持續上演和第三屆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圓滿收官,全年熱潮迭起。精彩紛呈的劇目在天橋演藝區輪番登場,使“天橋”這一北京傳統文化名牌,在音樂劇時尚光環的照耀下,越發炫目。

兩年一屆的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由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委員會、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和天橋演藝聯盟聯合主辦,迄今已是第三屆。它以“原創與借鑒共進,民族與世界同輝”的特色,為中國音樂劇建構了一方寶貴的園地,搭起了音樂劇人圓夢之旅的“通天之橋”。本季特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橫掃數十項大獎的百老匯原版力作《芝加哥》,吸納《想變成人的貓》《近乎正常》等成功再造的國外經典中文版,以及根據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的國內制作《小王子》。國產原創劇目中,有《馬不停蹄的憂傷》《爸爸的信》等透射當代都市情感,也有《牽手》《詩經·采薇》等釋解著民族情韻和家國情懷。這些參演劇目的出品或引進方既有國家團體和藝術高校,也有民營機構和中外聯合團隊,具有十分廣泛的行業代表性。

堅持本土為主,借力國際佳作,一直是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的基本原則。這既讓演出季本身增加了厚度和力度,表明向世界一流制作開放學習的態度,也利于從比較中找到自我激勵的目標。本季引進的《芝加哥》,具有黑色幽默特征,在百老匯劇目中亦屬個性獨特,更因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榮獲奧斯卡大獎而吸粉無數。這次的巡演版,簡化了的舞臺依然魅力無可阻擋,行云流水的表演及其與樂隊的交融,完美的情境遷換銜接,讓百老匯嫻熟的舞臺技藝再次做出示范。

音樂劇作為舶來品,從世界經典中直接汲取營養,是最便捷的途徑。近年來,國內一大批有志有為的音樂劇人,尤其是海外學成歸來者,特別注重世界經典的本土化親和轉換,在融合中踏出適合我們自己的路。演員隊伍在經典作品的帶動和國際交流的受益中,眼見迅速成長,不少優秀演員脫穎而出,在本季演出中也得以體現。

本季上演的《想變成人的貓》,版權來自日本四季劇團。作為一部老少咸宜的家庭音樂劇,觀眾緣極好,現場互動多出于自發。這與注重劇場效應,與友誼、愛情、誠信、寬容的博愛主題不無關系,更是精良制作和始終洋溢的青春朝氣達成的必然。女作家兼制作人王翔淺把日本四季劇團的創作經驗和生產、傳播規程,拷貝復制加以適應性改造,成功創立出一支優秀團隊。萊奧尼的飾演者李響,演技、唱功、舞蹈俱佳,具備難得的音樂劇演員理想素養,對角色獨有質感和肢體特征的把握精準靈動,在整個演出季中都稱得上是突出亮點。

原版自美國的音樂劇《近乎正常》,在現實與夢魘中交戰,關注人生泥淖中的家庭情感困窘。劇情急遽多變,乖戾與溫情相峙,焦慮與渴望共生,帶出多樣曲風。精簡而強勁的現場樂隊與6名演員同臺秀,音樂特性化演繹舒張自如,與表演和整體調度上的默契協同,為舞臺增色不少。在演出季多數劇目選擇錄音伴奏的情形下,凸顯出制作方“七幕人生”專業水準上的必要投入和高品質藝術堅持。與原版相比,中文版做出了一些節奏和風格調整,更偏重于溫情的釋放。這雖然對原作人物及情節發展的固有邏輯造成些許削弱,但與中國文化的家庭情感語境趨同,可能更易喚出國內觀眾的共鳴,倒也是本土化移植的一種嘗試,不妨在不斷的演出中去檢驗反饋。

大牌傳媒出品的音樂童話劇《小王子》,與其他中文版直接移植經典劇作的方式不同,在世界文學名著基礎上,進行全新舞臺創制。該劇保持了法國原著“成年人的童話”屬性,又以簡逸、恬靜、抒情的中國式唯美,寄寓找回尚未消失但人間難覓的童真夢想,可謂本土化再生音樂劇中的小清新。唱作型音樂人出身的制作人劉大毅,對版權問題十分看重,以法國來源方的相關法律為準,創制伊始就通過官方渠道,從圣埃克蘇佩里基金會獲得了文本、動漫形象到商標等全方位的唯一授權,也以此方式向原著作者表達敬意。

這樣的熟悉并遵循、尊重國際規則,對于本土制作的成長和未來走出去,確實是必須做到的基礎環節。這一點,需要引起國內制作機構的真正重視。就此,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組織方也在相關規則中對版權等問題著重提出了要求。彼此達成共識合力,不僅有鞭策和鼓勵效能,產生積極導向,為引進和原創制作的規范性提出明確要求,更是演出季日趨成熟、科學嚴謹和國際化的標志之一。

讓中國原創音樂劇從這里放飛翱翔,是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主辦單位最大的心愿。自首屆開始,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就沒有把近期商業目標作為首選,而是著眼長遠,規劃設定出包容、開放的孵化平臺,使音樂劇創演個體在文化部門和行業聯盟支持下得到直接助力。所以,劇目的選擇能有著從題材到風格、樣式的多樣化,集結著國內音樂劇人的探索實驗。

縱觀整個演出季的中國制作,我們看到了新生代的迅速成長,尤其是一些青年演員的技藝修為日漸精進,嫻熟的個性化的塑造和表達,成為舞臺上的一抹亮色。除了前面提到的《想變成人的貓》中男主角李響外,《近乎正常》中黛安娜的飾演者楊竹青、《馬不停蹄的憂傷》中衛安的飾演者張俊博、《小王子》中小王子的飾演者劉乙萱等等,表現都可圈可點。

第三屆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參演劇目之豐富,像是對中國音樂劇的一次集中抽驗。點唱機音樂劇《馬不停蹄的憂傷》,以歌手黃舒駿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老歌為主,音樂重編,劇情新構,兩岸聯手國際團隊打造都市浪漫,在緣聚緣散和濃淡兩相宜的懷舊里,叩問生命與真愛哪個更重要。《爸爸的信》取材自真實案例,通過獄中的封封家書,透視普通人家祖孫三代的生活順逆,含淚呼喚親情的溝通、理解與陪伴。帶有科幻基調的《我AI你》,在超級科技環境的假定現實中,質詢人類的初心、理想還能有幾許,以“未來”警示“當下”。《詩經·采薇》《西哈游記》《鳳凰阿佳與火山神》等,或采擷古代典籍,或仿效志異傳奇,把民族民間元素融合于流行時尚,釋放不同的今人解讀。《牽手》《黑與白的證明》,是演出季特選的兩部來自高校的新作。《牽手》作為集社會之力打造的校園精品,從新聞熱點入手,通過家國命運的宏觀敘事,梳理出小人物在歷史浪潮裹挾下的惻愴別情。《黑與白的證明》則全部由音樂學院的學生獨自完成創制,罪案為線,網絡與現實交錯,開放多元的音樂風,唱響靈魂的自我拷問。

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中國音樂劇人積極奮力地通過各種路徑追逐夢想,探索中的前行,前行中的探索,都在演出季中可見一斑。作為綜合通俗(流行)音樂、都市舞蹈、戲劇為主體手段的當代大眾藝術,音樂劇在表達現實情感上有特殊優勢。本季展演的作品,題材樣式豐富廣泛,大眾情懷、民族符號和現實生活觀照被高高舉起,都十分值得肯定,標志著中國音樂劇成長的漸趨成熟,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標新立異的個性化追求,也以多樣方式亮出各色招牌。但同時,我們也遺憾地看到,有些作品先期創作上沉潛打造不夠,文學性、戲劇性、音樂性、舞蹈性單項或全面的粗糙、欠缺,導致二度創作和制作難逃先天不足。有的功夫下在作品外,熱衷玩弄概念,卻一知半解甚至濫造概念,顯現基礎修養的匱乏和方向迷失。其實,急于一飛沖天,不如多一點踏實和謙遜來得更有效。有的舞臺邏輯混亂,情節空洞乏味,情感蒼白,亦是重外在、輕內容帶來的偏離。原創作品中,音樂創作和表演編排讓人耳目一新、撼動心魄者太少;有的靠錄音制作超級樂隊效果,過度渲染和盲目追求電影大片式聽覺刺激,既虛華又淹沒了舞臺表演,與劇場、更與音樂劇的美學追求和意趣相悖。

有個現象我想特別提及。來自臺灣的原創劇目《爸爸的信》,雖然整體創作和表演都比較稚嫩,制作可說十分簡陋,甚至顯得不夠專業,然而,它卻有幾分清新動人。因為劇情的生活基礎牢固,更因為演職員們傾注的情很真很純,演出極其賣力。他們對親情、對真善美、對劇場藝術帶有的深深敬畏和敬仰,恰恰是藝術從業者必備的基因。這種真誠深切的投入一旦被感知和接受,加上價值觀的親和,現場觀眾對一些明顯的不足都會選擇忽視和體諒。

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在為劇目展示風采、檢驗成果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還基于行業發展需要,從提升與基礎并重的角度出發,舉辦了聚焦世界潮流與中國發展的高端專業論壇。特邀日本四季劇團和美國百老匯的藝術家、制作人來京交流,為中國音樂劇“走向何方、如何走”問途探路。通過明晰音樂劇本體規律,研究如何變逐潮為弄潮,變仿效為走個性化道路,在專業高度、題材深度和制作精度、市場廣度上,向國外成熟經驗借鑒學習,促成國內同業間的切磋互動,推進和加速中國音樂劇走向成熟的步履。

北京天橋音樂劇演出季,提供了展示風采、檢視成績和問題、打造未來的機遇。這樣難得的平臺,需要珍惜,尤其需要業界以更優質的劇目來真心呵護和行動上支持。真希望演出季能從目前的兩年一季變成每年一季,以饗越來越多的音樂劇愛好者。北京西城天橋演藝區近年來發展迅速,以優質演藝內容貼近民眾,構建百姓藝術生活,創新行業生態,彰顯品牌個性和優勢,更以薈萃中外名劇佳作躍升為中國的音樂劇福地。祝愿2019年以及未來的演出季里,精彩永遠繼續!(程輝)

(作者系文藝評論與策劃人)

標簽: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