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又要“搞事情”了。2月17日,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公告,將于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兩天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這也是故宮首次面對公眾開放夜場。剛開放預約,門票就瞬間“秒光”。有網友反映,凌晨打開票務系統時網頁崩潰了。
2月18日,元宵節將至,北京市民在景山公園拍攝故宮夜景。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為了一睹“故宮的夜”,無數網友熬夜“決戰紫禁之巔”。售票系統的崩潰,或許說明故宮網站的服務器低估了網友的熱情。毫無疑問,這波操作,再次展示了故宮近年來所積累的巨大人氣。
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燈會”,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首次在晚間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故宮一口氣連刷三個“首次”,確實具有開創性意義。如此大手筆,與其近些年所塑造的“網紅”身份毫無違和感。從周邊文創產品開發,如去年年底推出的故宮口紅,到增加珍貴文物展,再到推出熱門紀錄片和綜藝節目,這些年故宮“賣得了萌,耍得了酷”,實現名副其實的“高調奢華有內涵”,斬獲無數流量和人氣。
600歲故宮在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方式,以及文創產品開發上的成功,以實力證明,并不是傳統文化失去了吸引力,而是傳統文化的表現和傳播方式需要與時俱進。故宮當然不可復制,但在其“走紅”的故事中,傳統文化傳播完全可以找到可供學習的章法。
開發文創產品也好,在直播、紀錄片中刷存在感也罷,開放才是故宮受追捧的最重要品質。這不僅表現在觀念層面,也體現在讓公眾有更多實實在在“親近”故宮的機會。近年來,故宮不斷擴大開放面積,從2014年的52%到2015年的65%,2016年增至76%。據說到2020年,紫禁城85%的區域將向公眾開放。
這一點無疑能給諸多的地方博物館等文化機構以啟示。文化傳播,就應該少一點“神秘主義”,“酒香還怕巷子深”,積極創造條件向外界展示自己。將傳統文化的“寶貝”束之高閣,或者是習慣于走“高高在上”的“冷淡風”,未必是對文化最好的保護,更不利于文化的傳播。隨著技術進步,管理水平提高,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就應該以人性化的方式提高開放水平。
當然,開放不只是讓更多人參觀這么簡單。更重要的還是要改變和創新傳播觀念,以符合現代特征的、多數人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呈現傳統文化,并充分挖掘其背后的可開發資源。故宮的“火”,在于它抓住了時代的傳播趨勢,能夠大膽“觸網”,善于將傳統文化元素植入流行文化載體中,增加與普通人的互動,讓傳統文化變得時髦、真實起來。
資料圖:雪中故宮。中新網記者 上官云 攝
現在都在說消費升級,實際上從故宮及其周邊文創產品的受追捧看,人們對文化消費同樣有升級的迫切愿望。能不能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造性的展現,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呈現給公眾,這其實也是文化消費領域供給側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然,通過傳統文化傳播以及相關服務、產品的創新,激發人們的消費意愿,絕不只是傳統文化資源“變現”這么簡單。有這樣一個飽含象征意味的細節:最近,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今年有4萬名年輕人報考故宮,想來修文物。這說明,故宮走紅所帶來的“圍觀效應”,以及帶動的與此相關的文化消費,也讓更多年輕人有興趣加入到傳統文化的傳播中。這無疑是一種雙贏和良性循環。
600歲故宮“網紅”人設的打造成功,足見開放、創新是傳統文化現代傳播的突圍之徑。當然,僅有故宮的“一枝獨秀”還遠遠不夠,做大做強優秀傳統文化IP,更多文創機構需要覺醒,走上不尋常的道路。(任然)
標簽: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