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殘路上 我想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
9月23日,王曉悅在自己開辦的平谷區(qū)七彩陽光兒童康復中心。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有這樣一群孩子,因患有智力障礙或自閉癥,語言、運動發(fā)育遲緩,有時還會表現(xiàn)得焦躁不安。在王曉悅眼里,他們就像“小蝸牛”,動作雖慢,但仍可以逐漸成長。
患有重度精神殘疾的哥哥的一次出逃,讓她走上助殘之路。
2015年10月,王曉悅在平谷區(qū)開辦了七彩陽光康復中心。寓意讓來到這里的孩子感受到更多樣的愛,陰霾不再。
意外流產(chǎn),丈夫的離婚提議,都沒有讓王曉悅最終放棄。提及所做的一切,她說,自己只是希望每一個殘障孩子,“都能有尊嚴地在這世上活著”。
31個孩子的“王媽媽”
9月23日,星期六上午九點,在平谷區(qū)北二環(huán)路邊的一棟不顯眼的三層小樓院內(nèi),王曉悅正屋里屋外地張羅忙活著。
院子里擺放的U形座椅,坐滿了小朋友。他們在家長和志愿者的輔助下,或是畫畫,或是做手工。
患有智力障礙或自閉癥,語言、運動發(fā)育遲緩,有時還會表現(xiàn)得焦躁不安……這些在外人看來,甚至他們自己的父母有時也覺得,這樣的孩子有點“傻”。但是在這棟房子里,他們有另外一個名字——“小蝸牛”。
王曉悅相信,“小蝸牛”的動作雖慢,但仍可以逐漸成長。
一年前,她為孩子們找到了這個有暖氣、采光又好的新家。每周的星期一到星期五,共31名殘障兒童,就在七彩陽光兒童康復中心這個大本營里,學會獨立吃飯、午休和上廁所。
到了周末,王曉悅也不閑著。按照她的計劃,還會組織相關的活動,邀請一些正常的孩子作為志愿者,跟“小蝸牛”們一起玩耍學習。在她看來,這是融合學習的一部分,對殘障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日常生活中,每逢她跟別人打交道,都會仔細觀察對方能否在殘疾孩子的康復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她就會邀請對方來做活動,以期孩子們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有所得。比如活動當天的表演老師,就是她之前在一次開會的時候認識的。
大樹、小鳥、猴子、獅子……在老師的介紹聲中,孩子們領回了自己將要扮演的角色。音樂響起,孩子們瞬間投入其中。在老師 “左邊,右邊,轉(zhuǎn)個圈”的提示下,大部分孩子雖然跟不上音樂的節(jié)奏,但很少有人做錯動作。
在康復中心一樓的墻上,掛著一排排“家長留言日記”。上面是家長記錄的,自孩子入園以來的點滴變化:“入園有一段時間了,我們看到了孩子的進步。一次在路上孩子看到車里有個小面包,主動說‘面包’。隨后問她要干嗎,她竟然說‘開’,這讓我和爸爸感到很意外和驚喜”、“現(xiàn)在孩子能自己用勺子吃飯了,每周尿褲子的次數(shù)也減少了,感謝老師的工作”……
“現(xiàn)在這些孩子,都管我叫媽,他們父母都特嫉妒。”王曉悅笑著說。當一頁頁翻過,她感慨,這樣的日記像極了自己當初記錄哥哥的康復之路。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wǎng)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