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博會上展出的橋梁檢測機器人 記者周迪 攝
中國建的世界級大橋八成“武漢造”
中國橋博會在漢舉行 各種建橋“神器”集體亮相
11月4日至6日,2017中國橋博會在享有“中國建橋之都”美譽的江城武漢舉行。此次橋梁界的盛會由武漢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交通運輸廳主辦,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武漢市城投、橋梁結構健康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多國的橋梁專家共計400余人參會。
中鐵大橋局董事長、黨委書記劉自明說,自萬里長江第一橋建成以來,武漢就成為新中國橋梁建設的發源地。在中國建成的世界級大橋中,約八成由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等漢企承建或參建。60多年來,中鐵大橋局共建設2600余座橋梁,長度超過3000公里,涵蓋了斜拉橋、懸索橋、拱橋等各類橋型。
全國工程設計大師、中鐵大橋院總工程師高宗余說,武漢剛剛獲評世界“設計之都”,橋梁產業設計是重要亮點之一。目前宜賓以下長江流域上的所有橋梁共135座(包括在建32座),其中由中鐵大橋局、中鐵大橋院參與或承建的就有近百座。他說:“武漢已形成完整的橋梁產業鏈,中鐵大橋院正在設計、規劃及跟蹤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的多個橋梁項目。”
昨天的博覽會上,各種建橋“神器”集體亮相。中鐵大橋局研發的“探索者”號纜索檢測機器人,目前已到第四代升級版。使用機器人檢測橋梁的高空拉索,可用電腦遠程控制,節約人力和時間成本。研發人員伊建軍介紹,以武漢長江二橋為例,做全面“體檢”,如果人工檢測需200萬元,使用機器人只需20多萬元,時間上,人工需要2~3個月,機器人只需2~3周。
在中鐵科工集團的展廳,50多款橋梁施工裝備和鐵路、公路、隧道、地鐵施工裝備閃亮登場。記者現場看到,一座超大型的沙盤上,模擬施工地形地貌,按一定比例微縮了近20種“神器”。整個沙盤上,架橋機、起重機、提梁機、鋪軌機、盾構機等各類施工裝備模型種類繁多,琳瑯滿目。(記者陶常寧 通訊員丁傲岸 張靜 洪杰雄)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