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人工智能能否代替老師嗎?你怎么看?

2018-12-24 14:31:43      來源:未來網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幾乎成了教育行業從業者開口必談的熱詞。而教育,從來都是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于是,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代替老師?也成了一個熱點問題。

近日,在一場教育科技峰會上,來自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六位學子就此辯題展開了一場激烈辯論。

在一場教育科技峰會上,來自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六位學子就此辯題展開了一場激烈辯論。

北京理工大學三位學生是正方,觀點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老師;中國人民大學三位學生為反方,觀點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老師。

正方表示,老師是一群具有傳遞知識的社會義務的人,要論證人工智能能否代替老師,其實就是論證人工智能能不能更好地完成知識的傳遞。

正方從以下角度論證了人工智能能代替老師的觀點,他們表示,一名優秀的老師需要如下的一系列特質,與學生交流的能力、感知學生狀態能力,傳遞知識的能力,從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已經具有了擁有這些特質的可能,人工智能可以與人類用自然語言進行交流,人工智能可以對人類的狀態進行感知,而在有了上面的能力后人工智能自然可以將已知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人工智能不需要休息,可以迅速調集網絡上的任何可用信息,可以將教學資源以多種形式展現出來,可以對每個學生進行精確的性格分析,然后因材施教。

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三位學子認為,人工智能相比人類老師,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基于自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實時狀態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這一點對于目前的老師仍然存在難度。

正方同學還認為,人工智能對于教育公平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一方面體現在對于教育資源的均衡上,能夠讓偏遠地方的學生也能夠享受到來自一線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因為人工智能本身沒有善惡,所以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會因為自身情緒而影響教學。

“這些公平的存在會對教育產生促進,使知識的傳遞變得更好,我方認為人工智能能代替老師。”

“人在教育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教育不僅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的傳遞。同時這也是培育人、感化人的過程,是讓人懂得愛、懂得分辨善惡、明辨是非的過程。”反方認為,人工智能不能夠代替老師。

人工智能與人類老師,何者更能夠實現教育目的?反方認為是老師,理由有二。

首先他們認為在學生成長教育階段老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需要幫助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而情感認知與價值判斷是擁有健全人格的基礎,人工智能缺乏對現實抽象性事物的理解,只能夠理解可以被計算的事物,而真善美是無法被量化的。所以當老師擁有愛、擁有善,懂得愛的時候才能夠把這份愛與善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良善價值。

其次在教育的知識傳授方面,老師是作為知識的傳授者也是知識的創新者,對學生起著引領和啟發的作用。而人工智能限于算法與數據的約束,而無法進行知識創造。在人類社會中老師往往會提出自己的理解跟學生探討相互交流,但在老師無法理解創新知識的前提下,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必然受到巨大的打擊。

在之后的辯論中,雙方爭辯的焦點是“情感對于教育是否是必須的?”

正方舉了一個例子,“今天一個醫生給你做手術,你是希望他比較感性一點還是希望他比較情緒化一點,顯然是希望他比較理性一點對不對?”正方認為,在教育中保持一個絕對的理性,對于學生來說是更好的,如果一個老師帶著非常差的情緒去教學生,很難估量會造成多么大的嚴重的后果。

而反方也給出了有力的回擊,當一個學生心情不好,對老師說“我想靜靜”的時候,他是真的想要一個人靜靜嗎?如果是人類老師可以體會到這個學生內心真正的情緒,而人工智能該如何計算?

不止臺上參加辯論的學生,坐在臺下涉足教育領域的從業者們對于人工智能能否代替老師也有各自的觀點。這一場辯論賽并無輸贏,但在一次次關于“人工智能能否代替老師”的討論中,人們對于兩個各自的優劣勢會更加明晰。

“對于這個問題,目前來說,我相信人工智能還不能夠代替老師,”臺下一位教育人士表示,“但在未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究竟能做到什么地步,尚未可知。”

人工智能能否代替老師?討論仍在繼續。

標簽: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