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2日電 (夏賓)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正逐漸形成并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近日,中國高層發展論壇熱點前瞻沙龍在京舉行,多位專家對中國城鎮化的未來給出預判。
港珠澳大橋資料照片。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指出,2018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4%,若未來達到70%還可以有近兩億人進城,這個變化是巨大的。
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指出,聯合國數據顯示越大的城市人口增長越快,越小的城市人口增長越慢,即人在不斷地往城市圈和大都市圈遷移,而中國的數據基本反映了上述趨勢。中國城鎮化率不到60%,也就是說中國人口往都市圈城市遷移的進程還遠遠沒有結束。
那么遠未結束的城鎮化還有多少紅利?李鐵對比了日韓兩國的城鎮化后認為,當城鎮化率未達60%時,兩國經濟增速呈向上走勢,到達60%以上甚至達到70%時,經濟增速加劇下滑,處于低速增長階段。這意味著,上述國家經濟增長依賴于內需拉動、城鎮化拉動,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國仍將有15至20年的城鎮化紅利期。”李鐵進一步稱,從宏觀經濟數據比較可知,中國的城鎮化紅利還沒有得到很好實現。他認為,未來城鎮化將繼續拉動消費增長、增加就業及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房地產等固定資產投資。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說,今年四五線城市消費持續高漲,明顯高于一二線城市,現在確實已出現了城市集群的概念,不一定住在一線城市,可能到二線、三線,甚至四線。
“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條件非常好。”沈建光指出,基礎設施及電商下沉使得城鄉差距越來越小,現在車厘子、帝王蟹等食物在四五線城市都可以買到,而價格跟一二線城市差不多,過去認為很難達到下線城市或農村的產品、服務,由于物流的改進和基礎設施的改善,變得觸手可及。
“我們城鎮化空間是巨大的。”任澤平肯定了中國城鎮化的潛力亦指出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城市建設用地供給不足,人的城鎮化落后于土地的城鎮化,應大力實施人地掛鉤,實現供求平衡,人流入的地方要增加供地,人流出的地方要減少供地,同時應推動一系列市場化改革,如農民市民化下的戶籍制度、社保改革等。
標簽: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