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與華為同臺PK,這家中山企業要革你手機的命!

2017-09-01 16:52:08      來源:南方日報

  始創于1996年的通宇通訊,目前已成為國內基站天線的領軍企業。 南方日報記者 王云 攝

  掃碼觀看更多精彩內容

  “通宇通訊是一家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企業,我們在2G、3G、4G的多端口、多系統天線制造領域,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處于領先水平。目前,通宇通訊正大力開發5G領域的產品。”8月28日,在去年才剛落成的通宇通訊研發中心產品展示廳內,廣東通宇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段鑄向前來考察的投資者介紹著通宇通訊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技術產品。3天前,通宇通訊對外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半年報告,半年營收7.39億元,同比增長11.18%。這個處于國際天線制造行業第一梯隊的巨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各路投資者聞風而來。

  數據增長的背后是通宇通訊的技術支撐力。作為國內第一家研發生產移動通信基站天線的企業,通宇通訊始終“超前”地追求行業最新技術:全球率先解決小靈通防水天線問題、在天線與濾波器高度集成領域全球領先、在開拓4G市場的同時研發5G產品、在5G領域的申請專利已超200項……憑借技術的優勢,通宇通訊獲得了市場的認可,目前其業務已占據國內天線市場的五分之一,華為、愛立信、中興、諾基亞、沃達豐等國際知名公司以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國內運營商都已成為其合作伙伴,業務觸角已延伸至海外。

  ●雷海泉 伍杰

  突破小靈通

  解決天線領域的國際難題

  天線,看似只是通信系統中的一個小部分,但對整個通信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站天線投資在整個無線網絡建設中僅占2%左右,但天線對基站通信系統中的網絡影響超過五成。通信質量的好壞與基站的密度有關系,但更取決于天線的質量。”通宇通訊董事長吳中林說。

  在國內移動通信行業發展早期,由于缺少自主技術,國內的移動天線基本依靠進口,成本500元的產品進口價竟高達2600美元。由此,天線也成了國內移動通信行業發展的瓶頸,這也倒逼國內行業開展研發,吳中林較早地參與其中。

  上世紀90年代,吳中林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后,在廣東中山市郵電局移動分局工作。工作期間,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研發,并最終在1994年研制出國內第一面移動通信基站天線。然而,由于當時國內仍沒有廠家擁有大批量生產這種天線的設備配套,吳中林的研發成果得不到推廣應用。1996年,吳中林決定放棄當時已達20萬元年薪的待遇,毅然下海創業,帶著5人組成的創業團隊,創立通宇通訊,開啟了自己的天線研發生產事業。

  創業初期是艱難的,通宇通訊成立前三年業績慘淡,曾一度面臨倒閉。而在這關鍵節點,對技術的堅持拯救了通宇通訊。

  1999年底,小靈通在國內通訊市場蓬勃發展,吳中林敏銳地意識到,這是通宇通訊“翻身”的一個機會。吳中林回憶說,雖然通宇通訊在前三年的發展中業績不佳,但公司的生存本領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提升,尤其是在技術方面,已完成了從仿制國外產品到自主獨立研發的轉變,技術實力得到較大提升。

  面對小靈通的契機,吳中林立即組織人員開展小靈通天線的研發工作。當時國內通訊天線基本被日本、歐洲企業壟斷,但當時所有的天線都存在一個致命缺陷:進水后無法正常使用。吳中林為了破解這個國際難題,帶領團隊開展了4個月的技術攻關,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憑借這一技術,通宇通訊奠定了在國內小靈通天線領域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在2000年順利通過UT斯達康認證,一度占領國內小靈通天線45%的市場份額。

  憑借著小靈通天線領域的這一“勝仗”,通宇通訊掙到了“第一桶金”,其業績在此后幾年呈現幾何級數的上升:2000年,其銷售額為1600萬元,而到2003年時,已達1.4億元。

  轉戰TD天線

  奠定行業一流地位

  吳中林是一個“技術控”,大學畢業后,他一直在研發一線,除了擔任公司董事長外,他還是公司的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技術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不能跟上技術的步伐,企業就可能會被淘汰。看準了趨勢,方向正確,才能獲得成功。”他說。

  吳中林有著較強的危機意識,認為未來的市場必須靠核心技術來取得。因此,在發展策略上,他確立了打造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發展方向,不斷改進產品工藝,推動產品系列化。

  在此理念下,在小靈通天線領域取得成功后,通訊通訊迅速調整,并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移動基站天線的新產品研發當中。2000年以后,通宇通訊逐步形成了450MHz、806—960MHz、1710—1880MHz、1920—2170MHz等頻段的單、雙極化以及GSM900/GSM1800雙頻雙極化等系列天線及射頻器件的完整產品線,開發出多樣化產品。

  而在這過程中,通宇通訊不斷嘗試突破新技術。從2003年開始,通宇通訊開始著手研發電調TD天線,耗時9年。到2012年,技術已成熟,也適逢4G移動通信逐漸走向應用。當時全球能夠制造生產4G時代電調TD天線的廠家僅有兩家,一家是通宇通訊,另一家是華為。這次技術領先為通宇通訊帶來了業務上的飛躍,2014年公司的利潤比上一年翻了5倍,同時,這也幫助通宇通訊奠定了在行業內技術一流的地位。

  如今,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陣)是通宇通訊搶占新一輪技術高地的著力點。massive MIMO將是未來5G時代的主流天線技術,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真正掌握該技術的廠家屈指可數,通宇通訊是其中之一。目前4G所用的天線數目大多為2*2(即2根發射天線和2根接收天線),而massive MIMO可使基站天線數擴充至8*8甚至16*16根,數據吞吐能力大幅提升。通宇最新研發的4.5GHz Massive MIMO天線箱內置64向天線芯片,體積比完來的獨立電調天線小數倍,在能耗和生產成本相近的情況下,其傳輸效率大幅提升過百倍。

  為公司在追求技術的路上“動力”不斷,多年來,通宇通訊把企業營收總額5%以上作為研發投入,通過科技研發占領市場制高點。去年,通宇通訊投資1.5億元建設了技術研發中心。研發中心內,建有全球最大的微波暗室以及各種測試設備和測試環境。而在創新團隊方面,目前,通宇通訊研發隊伍已達400多人,并且在拉脫維亞、芬蘭等地成立了研發中心,吸引國際優秀科技人才加入。為鼓勵科技創新,公司給骨干員工以股權激勵,還拿出巨資對員工科技創新項目、發明專利和發表的論文,分別給予現金獎勵。

  布局5G市場

  搶占移動通信技術新高地

  乘著4G的東風,通宇通訊迅速崛起,進入國際天線供應商中的第一梯隊,更借此契機切入資本市場。2016年3月,通宇通訊成功登陸A股。

  吳中林說,對通宇通訊來講,進入資本市場是一次更大的挑戰。“市場對我們的企業規劃和產業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向比方法重要,趨勢比優勢重要”,這是吳中林多年來的感悟,他認為,隨著4G的日趨成熟和飽和,布局5G已是箭在弦上。

  5G是什么?“G”是英文“Generation”(第x代)的縮寫。換句話說,5G的字面意思就是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相比4G,它需要具備更高的傳輸速率、更低的延時以及更大的容量。5G的應用場景非常豐富,包括無人駕駛應用、遠程教育、遠程醫療、AR、VR、高清視頻傳送等。而這些仿似科幻片中的場景應用,都需要5G的大數據通道技術來實現。

  據了解,基站天線在整個移動網絡的基礎投資比例中僅占2.8%—4%,但是其對基站通信系統中網絡指標的影響超過五成,因此天線制造商在新一輪的5G浪潮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5G時代,天線、濾波器和基站將融合在一起,所以作為天線和濾波器廠家必須要和主設備(信號處理器)廠家合作研發,通宇已和中興、諾基亞、愛立信、大唐等展開針對5G產品的合作。”段鑄說。

  2016年9月,通宇成功收購了芬蘭的濾波器廠商prismMicrowave,這是通宇為了搶占5G技術制高點的重要一步。“在濾波器技術這一方面,我們暫時落后于國內同行。”通宇研發產品總監Doudou Samb博士介紹,“因此一直通過與PrismMicrowaveOy的合作,來作為公司產品鏈技術的一個補充。”作為芬蘭電訊和電子工業行業中排名前幾的技術領先企業,PrismMicrowaveOy掌握的小型化濾波器技術是業界最先進的。而在天線與基站融合的5G時代,這項技術被視為核心技術之一。此外,通過這輪收購,通宇通訊更獲得了占據重要地位的歐洲設備商渠道。

  目前,通宇通訊已在加快布局5G市場,2016年它在5G領域通宇通訊申請的專利超過200項。

  5G的魔力,不只在于快,更在于其可能改變世界的巨大潛力。“今后各個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都需要基于可靠而高速率的移動互聯網絡為基礎。低延時是5G的一個重要特性,4G標準將延時控制在5毫秒以下,而5G的延時標準將在1—0.5毫秒以下,這使得無人駕駛、遠程醫療等對低延時要求十分苛刻的應用真正成為可能。”吳忠林認為,保持創新、走在技術前沿將是企業在5G時代突圍的關鍵。

 

標簽: 華為 中山 手機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