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古代的剔骨之刑是指什么?古代的五刑分別是什么?
臏刑。臏刑是夏商五刑之一,是砍足或砍犯人膝蓋骨的刑罰。
剔骨的刑罰是非常殘忍的刑法。劊子手直接拔下對人身體很重要的骨頭,血肉還在身體里,但骨頭已經被移除了。老練的劊子手會在不破壞血肉的情況下,逐一取出骨頭。行刑結束之前受刑人還沒斷氣。在無法想象的疼痛和恐懼中,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骨頭從身上一塊塊上被移除,有些類似于“千刀萬剮”。
夏商制定的五刑有墨(刺臉)、劓(割鼻)、宮(閹割)、臏(去除膝蓋骨)、大辟(斬首)。也可以說是奴隸制五刑,它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奴隸制五刑中的大辟即死刑之外,其他四種也被稱為肉刑。因為這是對肉體的刑罰,受到刑罰后無法恢復。
五刑中最輕的刑罰是墨刑,也被稱為黥刑。所謂黥刑,顧名思義,與墨水有關。它在人的身體上用墨水刻字,刻完后很難去除,更多的是一種道德懲戒。當然,在醫療技術低下的古代社會里,黥刑也有可能因感染而死亡,威脅犯人的生命也不足為奇。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了周朝,不僅實行了著名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而且對刑罰制度進行了深入的區分。墨刑在這個時期分成了多種類型,比較特別的是“巾蔑”。
巾蔑,不僅要在人的臉上刻墨水,還要讓囚犯帶著黑巾,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丟臉的事。因為在古代人眼里,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身體的每一寸都是父母給的,不能隨便糟蹋。就像現代的誠信檔案一樣,是一輩子的污點。對于老百姓來說,大部分時間都在想平靜穩定的生活,但事實終究不盡人意。小小的錯誤都會導致墨刑,一旦點了墨上身,一生的命運就會改變。
墨刑對人的傷害性不如其他刑法,但侮辱性絕對是第一位的,是對犯人的心理傷害,即使想重新做人,也不會如愿,因為身上永遠留有這恥辱的痕跡。
古代的剔骨之刑是指什么,它是古代酷刑之一,是中國古代殘酷刑法的主要表現。這是那個時代的手段,作為統治原則而產生的產物,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
標簽: 古代的剔骨之刑是指什么 古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