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現有事實孤兒至少61萬人 救助困局亟待破解
四川儀隴一名父親去世、母親不知去向的事實孤兒,一個人躺在床上。 張哲 攝
事實孤兒與孤兒的生存生活困境本質并無太大差異,但在救助制度和法律保障上存在區別對待,不利于事實孤兒的救助和成長——
破解事實孤兒救助困局
《方圓》記者 靖力
根據民政部的統計,全國現有事實孤兒至少61萬人,還有大量沒有納入統計。事實孤兒與孤兒遭遇同樣的無人撫養狀況,不同之處在于,孤兒可以獲得政府和社會救助,而事實孤兒往往被忽略。事實孤兒救助,在制度設計和法律保障上還存在不小差距,事實孤兒救助困局亟待破解,將其盡快納入政府制度性救助體系十分必要。
事實孤兒早已出現在法律法規中
通常認為,“事實孤兒”的概念是在“孤兒”概念的基礎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演化而來的。
對孤兒進行定義的上位法律是1991年施行的收養法,其第4條規定,“下列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養:(一)喪失父母的孤兒……”從條文的表述可以看出,收養法對于孤兒的定義是“不滿14周歲的喪失父母的未成年人”。
作為民政事業主管部門的民政部,也對孤兒進行了直接定義。1992年8月,為配合收養法實施,民政部發布《關于在辦理收養登記中嚴格區分孤兒與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的通知》,明確表示孤兒與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是不同的,稱“我國收養法中所稱的孤兒是指其父母死亡或人民法院宣告其父母死亡的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
2006年3月,民政部會同其他14個部委聯合出臺了專門針對孤兒生活救助和服務保障的綜合性文件《關于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其中第1條指出:“高度重視孤兒救助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失去父母和事實上無人撫養的未成年人(以下簡稱“孤兒”)57.3萬名,他們失去父母,無人撫養,處于生存、發展的困境……”這一表述不僅將孤兒的年齡范圍從14周歲擴大到18周歲,還將“事實上無人撫養”的事實孤兒,也納入了孤兒的范疇。
2011年9月,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會正式開展事實孤兒的統計工作,其發布的《關于開展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數據統計的通知》指出,父母沒有雙亡,但家庭沒有能力或沒有意愿撫養的兒童,均屬于“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即通常所說的事實孤兒。截至2014年2月,根據該機構抽樣統計,全國至少有61萬名事實孤兒。
生活狀況與孤兒無異
事實孤兒的分類,法律沒有明確的標準,且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規定具有差異性,范圍認定與界定標準也不盡相同。
比如,安徽省蚌埠市將事實孤兒分為兩類:一類是父母雙方同時患精神性殘疾、服刑、兩級以上重度殘疾的未成年人;二是父母一方死亡、患精神性殘疾、服刑或兩級以上殘疾,另一方棄養的未成年人。重慶市以父母死亡、失蹤、服刑、重殘四種情形為標準將事實孤兒分為四類:一是父母雙方均失蹤、服刑、重殘且家庭困難的兒童;二是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失蹤、服刑,重殘且家庭困難的兒童;三是父母一方失蹤,另一方服刑或者重殘且家庭困難的兒童;四是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重殘且家庭困難的兒童。四川省儀隴縣則將抱養的未成年人,其養父母逝世或服刑的,也納入事實孤兒的范疇。
相比孤兒來說,事實孤兒更具隱蔽性,也確實不好列舉所有類別。事實上,即使人們發現了身邊有類似無人照料的兒童存在,在求助找上門來之前,絕大多數人也并不會給予太多的關注。
比如,涼山“格斗孤兒”事件中,許多家庭困難的事實孤兒,因為無法撫養小孩,將小孩送至恩波俱樂部學習格斗,經媒體曝光后,政府和社會才注意到他們家庭的困難情況,才施以援手。
“受傳統觀念和歷史因素的影響,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觀念是,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有些父母深受該觀念的影響,認為孩子的撫養問題屬于‘家務事’,即便沒能盡到撫養義務,仍然將孩子隱藏在家庭的背后,不愿受到外界的干涉。加之家庭本身的私密性,外界難以發現這些權益受到侵害的兒童,相關的救助活動也就必然會遭受一定的限制。”對江蘇省事實孤兒一份調查報告這樣寫道。
2015年9月,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牽頭完成一部《陜西省事實孤兒調查報告》。從2011年起,陜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和西北大學的團隊,走訪了陜西6個縣,采集了1049名事實孤兒數據。調查報告認為,事實孤兒與孤兒的生活狀況沒有太大差異,有的甚至更加困難。比如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患重病的,比起孤兒家庭來說,還要再負擔患病家長的醫療和生活費用,家境更加困難。
相對生活的窘迫,缺乏精神上的關懷是更為嚴重的問題。西北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教授鄭安云針對事實孤兒生存狀況的調研結果顯示,56.8%的事實孤兒表示經常想念父母,但當被問及父母情況時,這些孩子都會避而不語;有18.9%的孩子表示“更愿意自己待著而不是和同學交往”,90.5%的孩子“經常或偶爾羨慕別的同學能見到自己的父母”;約有37.8%的事實孤兒會因家里貧困受到同學嘲笑;心情不好時,只有35.1%的孩子選擇向家人傾訴,多數事實孤兒不善言談,甚至一直緘默不語,存在明顯的自卑和自閉傾向。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