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 國內 國際 社會 財經 教育 科技 娛樂 體育 時尚 文化 奇聞 房產

“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海底種珊瑚

2017-10-23 18:29:41      來源:新華網

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

(記者喻菲 劉鄧)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范圍僅有數米。感受著渺小與孤獨,她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種在海底,渴望長出一片“森林”。

如果她的夢想能夠實現,這片“森林”應姹紫嫣紅,五彩斑斕的魚兒穿梭其中。

作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科組組長的黃暉已從事珊瑚研究約20年。她正帶領團隊在中國南海建立大范圍的珊瑚底播試驗區和示范區。

珊瑚被譽為海底熱帶雨林或海洋生命發動機。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為近30%的海洋物種提供生活環境,這使得珊瑚礁成為地球上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全球有5億人直接依賴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每年帶來數十億美元旅游和漁業產值。中國南海擁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資源,位居世界第八。

黃暉在水下開展珊瑚調查 。

專家介紹,珊瑚礁的主體是由腔腸動物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的生存條件十分苛刻,水溫不能太高或太低,最適宜的溫度在23攝氏度至27攝氏度之間,水壓也不能太大,水的鹽度要適中、穩定,還要有一個清潔的環境。

珊瑚蟲與共生的蟲黃藻相互依存,珊瑚蟲靠蟲黃藻光合作用提供營養,珊瑚之所以有顏色也是因為蟲黃藻的存在。如果環境不適,蟲黃藻離開,珊瑚蟲就變成白色,然后慢慢死亡。

專家指出,珊瑚礁對全球氣候變化敲響了警鐘。目前,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污染、紫外線輻照增加、破壞性漁業和海上工程騷擾等,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曾有科學家預言珊瑚將在50年內從地球消失,引發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崩潰。

黃暉在水下開展珊瑚調查。

黃暉依然記得2002年在南海第一次下水,看到密密麻麻的珊瑚,其間遍布魚、龍蝦、海參和海膽。“那景象真是震撼,讓人激動。”

她的團隊把中國所有的珊瑚礁都調查過,甚至是多次調查,修正和記錄了很多新的種類。他們統計出,中國有近300種珊瑚。

然而,黃暉說:“最近幾年很多地方只能看到白化死亡珊瑚的累累骨骸,感到非常悲涼。”

看著珊瑚礁不斷退化,科學家提出,為什么不能像植樹造林一樣在海底播種插條,為珊瑚礁大面積拓展生存空間?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在海底種珊瑚。

2009年,黃暉開始帶領團隊嘗試到海底去小面積繁殖和培育珊瑚。經過多次失敗,他們慢慢摸索出在不同海況環境條件下,不同品種的培育方法。

黃暉形容海底種植珊瑚的過程類似陸地上的植樹造林:首先培育幼苗,在苗圃中長成小樹,再移植到要種的地方。要選擇先種一些長得快的品種,然后再培育耐受性強的品種。

珊瑚可以進行無性和有性繁殖。為了開展研究,每到珊瑚排卵的時候,研究人員就會到海底連續多日蹲守,獲取珊瑚受精卵。他們已對十多種珊瑚開展了有性繁殖的人工培育,掌握了人工控制條件下的從珊瑚受精卵培育至珊瑚幼體的珊瑚增殖技術。

另一方面,科學家也利用珊瑚的無性繁殖開展人工培育。他們將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斷枝,經過培育再附著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

他們在海底釘上架子,上面吊繩,再把珊瑚綁在繩上,形成珊瑚樹,或是拉起網做成浮床,把珊瑚種在浮床上。

標簽: 南海 科學家 珊瑚

相關閱讀

今日推薦
精選圖文
48小時頻道點擊排行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