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莊葫蘆形成規模 眾多外商來拿貨
大大小小的葫蘆,給路莊村的村民帶來了不菲的收益。村民們都戲稱這葫蘆都是地里結出的金疙瘩。那么這么多的葫蘆,是如何一步一步換成錢,裝進老百姓的腰包里的呢?
每年的9月初到11月份,各地客商和玩家都會慕名而來,收走幾萬或者幾車,這里的葫蘆幾乎不愁銷路。
記者采訪時,一位臨沂客商表示已經在這里待了9天,“今天掏了些給我一個朋友往外發的,這些有幾塊的,幾十的都會有的。我收了接近小6萬塊錢的了。”一名哈爾濱客商則表示,自己一年來10次,每次來都收兩車走。
除了外地的客商和游客,當地很多人也做起了淘寶生意,于華田就是其中一位。
“這種葫蘆就是素葫蘆,直接包裝好就發貨。像這種小的三四十,到五百之間。”老于的網店一天的成交額在3到4千元左右,偶爾也有過萬的時候。目前路莊村像他這樣的商家有300多戶,基本上能夠自產自銷。除了淘寶,還有很多種植戶也開起了自己的葫蘆工作室,進行銷售。
在王志寬的工作室里,大部分都是精品葫蘆,價格也稍微高一些,主要負責給一些優質商家和高端玩家供貨。一株造型寓意為福壽連綿的整棵葫蘆,目前的市場價值大約在1000到3000塊錢左右。“沒數過我這里面類型有多少種,應該有個小幾十種,二三十種是沒有問題的。現在是旺季,大體上每天銷售額有的時候幾千,多的時候一萬以上吧。”
葫蘆加工產業為百姓增收致富
目前,聊城的葫蘆產業蒸蒸日上。從零散種植、加工,到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在這里除了有只賣幾十元一個的素葫蘆,還有能賣到幾萬一個的工藝葫蘆。精美的工藝葫蘆都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又給老百姓帶來了哪些商機呢?
郝洪燃是路莊村最早經營葫蘆生意的村民。2001年,他建起了自己的葫蘆加工廠,走向了產業化發展之路,目前他經營的工藝葫蘆大約有100多種。“我們這里一般就是烙畫、浮雕、針雕這幾款走的是最快的,量最大的還是烙畫工藝。”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是指用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
烙畫葫蘆主要以歷史人物、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主,其次也有詩詞歌斌,個人畫像等等。很多烙畫圖案有深有淺,極其精美。
而在這里烙畫的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忙時農忙,有時間便到廠里來工作,除了家里的收成以外,制作工藝葫蘆也能為他們帶來不菲的收入。 一名工人說,“做的快的,快手一天劃上100多,200塊錢。”
目前路莊村有葫蘆加工作坊200多個,占據全國葫蘆產銷量的80%,是全國最大的葫蘆產品集散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葫蘆第一村。
【編后】葫蘆象征著福祿,給路莊村的村民帶來了富裕,希望路莊村的富裕之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記者 聶楓 左新新)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