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相親的形式也在變化,由此催生出一種現象——
獨特的“相親經濟”
不久前,一則“中國式相親價目表”讓相親再度成為輿論焦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親的形式古已有之,隨著時代的發展,相親的形式也與時俱進,無論是親友、朋友、同事介紹的“被相親”,還是自己通過相親交友平臺尋找另一半,相親至今仍是解決單身男女婚戀問題的重要途徑,由此也催生出了獨特的“相親經濟”。
互聯網相親公眾號“今日相親”不定期組織會員線下活動。圖為參加的會員在做游戲。 周明陽 攝
“中國式相親”經久不衰
相較于早前的“先成家后立業”,現在的年輕人似乎偏愛“先立業后成家”。有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單身人口約2億,其中約有2000萬青年過著獨居生活。有輿論認為,新一輪的“單身潮”正在到來。
很多機構試圖揭示當代青年男女的婚戀狀況,每到情人節、“520”、“七夕”等與愛情有關的時間節點,相關的調查報告就紛紛出爐。調查結果五花八門,有一點卻出奇地一致:受過良好教育、工作和收入俱佳、對新鮮事物接受度較高的職場男女在婚戀問題上顯得很“傳統”,對于相親并不排斥,通過相親建立婚戀關系的成功率也很高。
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聯合珍愛網發布的《2017單身職場人調查報告》顯示,職場單身男女脫單方式主要有5種:親朋介紹占31%,比例最高,其次是職場社交占23%、婚戀網站占20%、同學聚會占14%和相親活動占12%。智聯招聘發布的《2017中國職場情感現狀調查》顯示,從職場白領認識異性的渠道來看,有68.73%的人群愿意接受相親。
今年31歲的小鐘曾經是“相親大軍”的一員。家境、外形條件良好,工作學歷俱佳的他坦言,工作以來給自己介紹對象的人流從未斷過,前前后后見了幾十個,最初他也有些排斥,覺得見面很尷尬,找不到話題,后來慢慢地接受了這種形式,平時工作很忙,相親則“目的明確,省時省力”。見得多了,小鐘也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相親攻略”,見幾面、有針對性地問幾個問題,便可以判斷是不是適合自己的人。去年,小鐘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倆人認識不足3個月便領證結婚了。“覺得自己三十而立,也不想再挑了,剛好也遇見了合適的人,一切順理成章。”小鐘說。
婚戀交友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現實問題。相親也許是一種迫于“工作忙、圈子窄”的無奈選擇,抑或是一種快速確立婚戀關系的“捷徑”。人們對相親有著強烈的現實需求,催生出不少專門從事相親服務的機構。如今,相親儼然已經成為潛力巨大、前景廣闊的產業了。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