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韋仕標還得自己劃船送郵件
一封郵件,連接山里山外
時間臨近中午,韋仕標拿出面包匆匆啃了幾口便往回趕,一方面是為了接收村民要寄送到山外的郵件,一方面是為了等候從縣郵政局發往飛龍郵政所的郵車。
從今年10月1日起,郵車每天上午10點從縣郵政局出發,途經幾個郵政所,于下午2點左右到達飛龍郵政所。韋仕標整理分類好當天的郵件后,先及時派送飛龍街及較近村屯的郵件,第二天上午再派送較遠的郵件。
在郵車通達飛龍郵政所之前,等收郵件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以前飛龍社區的郵件都是通過班車運到渡口,韋仕標再用摩托車將郵件從渡口拉回郵政所分類。由于班車時間不固定,若延誤時間太久,韋仕標就得利用下班時間送件。
相比于城市投遞員,韋仕標每天需要派送的各類報刊郵件可謂少之又少,有時只有不到20件,但韋仕標騎摩托車往返最遠的鄉村郵路達50多公里,多的時候要去20多個村,他也是目前南寧市個人負責郵路最長的投遞員。
臨近中午,由于郵件還沒派送完,韋仕標匆匆吃幾口面包準備繼續派送
8年時間,累計15萬多公里,經韋仕標投遞的各類報刊郵件20余萬件,從未有遺失和延誤,用戶有理由申告為零,信件妥投率達100%,近百封因地址、姓名不清等原因無法投遞的“死信”被他復活。
曾經,一封從臺灣寄至新妙村委池屋村的信讓韋仕標犯了難,由于收件地址僅到村,韋仕標便到村委會打聽,然而村干都不認識信封上的林姓收件人。思前想后,韋仕標決定向村里的老人求助,沒想到收件人已于幾年前去世。后經鄉親們幫忙聯系,韋仕標終于將信件交到收件人的親戚手中。事后,韋仕標才知道,原來那是一封臺灣同胞的尋親信。
一份工作,結下深厚情誼
投遞工作重在責任二字,如果韋仕標備注“查無此人”,將那封來自臺灣的信件退回,相隔兩岸的親情終將隨著時間斷了聯系,怕是再也無人問津。
“我的工作就是保證郵件不丟失,安全送到位,就算一個村只送一封信也是如此。”對韋仕標而言,郵的東西可能不值錢,但寄件人的心意很重要,他投遞的不僅僅是一封信,一個包裹,更多的是來自山外的牽掛。
一次恰逢臺風天,有份藥品急件從廣東寄回到當地最偏遠的大崇村,收件人是常年體弱多病的王老伯。望著烏云密布的天空,韋仕標沒有多想便騎著摩托車趕路至江邊,撐起船槳搖擺至大崇村,只為了早一點將藥品送給王老伯。
幾天前,韋仕標將一床厚厚的棉被送到了60多歲村民陳德鳳的家里。棉被是陳德鳳遠在外地的女兒寄來的,為漸冷的冬日增添了溫暖。原本大型包裹只需寄到社區街道,由收件人自行領取,但韋仕標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沒事,我順路。”
因為順路,韋仕標總會幫有需要的村民們代買生活所需;因為順路,韋仕標每月會從微薄的工資里拿出一部分為郵路上的一對孤寡老人添置日用品;因為順路,韋仕標在兩年間定期給殘疾人覃貴亮送去化肥和農藥,讓他能夠好好打理家里種植的2畝果樹。
從28歲到36歲,韋仕標在這條一半山路一半水路的鄉村郵路上走了8年。辛苦嗎?想過轉行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善言辭的韋仕標淡然地說:“時間久了就習慣了,和村民們都有了感情,我想這也是投遞工作的價值。”記者 陳蕾 文/圖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