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落石砸傷的指甲
巫溪陡崖森林 長在人的肩背上
編者按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
守護青山綠水,建設生態文明,這12個字的分量,放在大地上,就是千千萬萬的雙腿和雙手跋涉與創造的分量。
巫溪縣是石漠化改造的典型樣本,都是陡坡山地,泥土和水全靠人的后背和肩膀背上山。我們將帶讀者一起見證造林重建的艱難——這份艱難,會是一代人、幾代人的艱難。人欠大自然的債,終究要人來還。為了讓子孫后代不再難,這一代人需要更多肩膀來擔當。
15元一雙的膠鞋最好的地方就是,哪怕很扭曲地站著種樹,它依然不打滑。
巫溪縣寧廠鎮,7里半邊街。
63歲的賀言修說,從他記事開始,四周的大山就全禿了,沒樹,連最后幾根茅草都割來燒火了。石頭縫里最后一星點指甲殼那么大的泥巴,也用手摳小刀刨,挖出來,一分錢一斤,賣了。
所以山上的石頭想起想起就會滾下來,砸房子,砸人。賀言修親眼看到砸死幾個人,最近的一個,就在他房門斜開外十多米。
他說這些話的時候,背后的山上,43歲的官山林場副場長陳輝正帶著一個50多人的施工隊在攀巖造林。必須攀巖,山太陡了,要打繩子爬。山上無土,不斷落石,要在石壁上挖坑,回填客土(為改良土壤從別處運來的土),栽樹,每一斤泥土、每一斤水、每一斤沙、每一棵幼苗,都需要工人肩背手提,一趟一趟運上去。
他們要在石漠化的陡坡懸崖上造一片森林,也是在人的肩上、背上造一片森林。
【熬鹽,也是熬人】
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地表植被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基巖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74%由人為造成。
寧廠古鎮的“人為”,是熬鹽。
寧廠有4000多年熬鹽歷史,也是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發祥地,被譽為世界的“上古鹽都”。鹽怎么熬?
——天然鹽鹵泉山上流下來,家家戶戶竹筒引水,進入自家灶房。灶火大鍋,蒸餾熬鹽。
——熬鹽以木柴為燃料。山上樹木盡伐。再往外,周邊山上也盡伐。
——樹砍光了,用煤。散煤粉,需要泥土作黏合,燃燒效果才好。于是上山挖土,山把最后一棵綠樹都給了人,再把最后一抔黃土也給了人。
熬鹽產生的鹽堿灰飄到空中落在后山的石頭上,遇到雨水就會形成一層鹽堿結晶,多年的熬鹽使這層結晶越來越厚,山上也更難長出東西。
現在還住在這條街上,像賀言修這樣的土生土長的寧廠人,也就剩下一兩百。“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紅火的時候,街上圍繞鹽業生產、運輸的有上萬人。”他16歲開始參加熬鹽工作,那時候已經是國有鹽廠了。
——“種地?我記事起就沒得地可種,這一片都是石頭。附近山上的人也都下來給鹽巴打工。”
——“燃料早就不夠了,當時都是給周邊縣下了任務的,砍多少樹,提供多少柴,挖多少土,每年運進來保證鹽廠的生產。”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最后一點泥巴,被人從石頭縫縫里掏出來挖出來,手板心心上捧著,裝進背篼,存滿一背篼,一百斤,賣給廠里,得一塊錢。山高,都是碎石,連個手可以拉住搭力的地方都沒得,有人摔死摔傷。”
賀言修說哪怕就手這么大一坨土,到了后來都很難看到了。
鹽廠在1997年正式停產,因為鹽業的發展、改革,燃料的死局等多種原因。
很多寧廠當地人都看到,當年刮來一陣大風,吹垮了鹽廠十幾米的煙囪,從此鹽廠徹底停產。很多人也愿意相信那是一次天意的警告。
此后,人們陸續離開7里半邊街,讀書的,打工的,調走的,搬離的……這里什么都沒有了,鹽廠的遺址,藏在一人多高的茅草深處,銹壞的大鍋里只積下雨水和露水的痕跡。
【還債難】
人欠的債,人來還。
60歲的林云喜是造林隊伍里的一個工班長,斷斷續續跟著陳輝造林8年。寧廠這一片的石漠化改造從今年元月12日開始,分階段進行。
這一片要在60度以上的斜坡上,挖6萬多個坑,每個50厘米(深)×70厘米(直徑),再石頭壘好,用水泥沙漿砌牢,再用客土回填,最后種植。一個坑,要填300~500斤土,6萬個坑,都要用工人的肩背去填滿。
這是林云喜8年的植樹經歷里最困難的一段,太陡,有的地方坡度超過70度。
重慶晚報記者想跟著林云喜和陳輝上到他們作業的最高處,垂直高度300多米的地方。每上一步,腳下都嘩啦啦一片響動,當地人喊的“石谷子”(碎石)窸窸窣窣往下掉。不小心踢到拳頭大的石頭,落下去,趕緊回頭看有沒有砸到人。
石頭不好挖,陡坡上人又不好發力,上半身一使勁,下半身就往下滑。林云喜說:“這些不怕,怕頭上落石,上面的在挖,石頭飛下來,下面的腦殼上打一個包。”有人被砸傷過,萬幸只是皮外傷。
想種樹,得先手腳并用地背樹上山。
施工單位買了保險,發了安全帽,一個巨型的山體上,沒有辦法拉滿防護網,只能自己小心。
泥巴水泥怎么運?
工人用化肥袋子裝,50斤一袋。水呢,用50斤的塑料桶背上去。負責供給的工人和林云喜這種班長,一天下來,要在這陡面斜坡上上下下來來回回五六十趟。
林云喜伸出腳給重慶晚報記者看他的膠鞋,15元一雙,平均一周就磨穿一雙,膠底和鞋面上都是洞。
Copyright @ 2008-2020 www.zbyitongzhileng.cn 華夏財富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3960 29142@qq.com